套房内恢复了安静,只有空调发出细微的白噪音。许愿打开行李箱,拿出洗漱用品和那支熟悉的钢笔,放在书桌上。窗外的伦敦,依旧在下着淅淅沥沥的雨。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晚上七点。
许愿在克里斯托弗的陪同下,再次乘车穿过伦敦华灯初上的街道。目的地是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附近一家私密的会员制俱乐部,用于举办今晚的小型酒会。
俱乐部藏身于一栋乔治亚风格的联排别墅内,内部是深色木质护墙板、厚重的地毯和燃烧着真正木柴的壁炉,空气里混合着陈年威士忌、雪茄和古龙水的味道。与其说是酒会,不如说是一个高端的文学沙龙。到场的有布鲁姆斯伯里的高层、重要的书评人、几家大媒体的文化版记者、以及几位与出版社关系密切的知名作家和学者。男士们多是西装革履,女士们则穿着优雅的晚装,低声交谈着,发出克制的笑声。
当许愿在克里斯托弗和尼格尔·牛顿的陪同下步入大厅时,交谈声略微低了下去,许多目光友善地投向他。尼格尔·牛顿,一位身材高大、气质儒雅的中年人,热情地向在场的重要嘉宾介绍许愿。
“女士们先生们,请允许我占用大家一点时间。”尼格尔微笑着,举了举手中的香槟杯,“非常荣幸向大家介绍我们今晚的贵宾,来自中国的杰出作家,他的《哈利波特》系列正让大西洋两岸的读者为之着迷——许愿先生!”
场内响起一片礼貌而热烈的掌声。许愿用流利的英语做了简短的致辞,感谢出版社的安排,表达了对伦敦的喜爱和对读者支持的感激,言辞得体,态度谦和,赢得了不少好感。
接下来的时间,便是自由的交流。不断有人上前与许愿交谈,祝贺《密室》的出版,探讨《哈利波特》世界中那些引人入胜的设定,或者询问他作为一位中国作家如何能如此精准地捕捉到英国寄宿学校的氛围和西方奇幻的精髓。许愿手持一杯香槟,从容应对,时而用英语,时而用中文(通过克里斯托弗的翻译或直接与少数懂中文的汉学家交流),言谈间既保持东方的含蓄,又不失睿智与幽默。
酒过三巡,气氛愈发融洽。俱乐部一角,一架老式的留声机开始播放音乐,并非喧嚣的迪斯科,而是优雅的古典舞曲和轻柔的爵士乐。几位绅士邀请女伴步入厅中预留出的一小块区域,跳起了舒缓的华尔兹。也有更年轻些的编辑和记者,随着稍快的爵士乐节奏,踩着轻快的步子,跳着不那么规范但充满活力的舞步。这是典型的英式社交场景,礼貌、含蓄,又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放松。
克里斯托弗显然是个中好手,他邀请了一位出版社的女士,滑入舞池,舞步居然相当娴熟标准。跳完一曲,他兴奋地走回许愿身边,脸上泛着红光:“许!英国的酒会怎么样?要不要也跳一支?我敢说这里的女士们都很乐意与你共舞!”
许愿笑着摆手:“我还是更习惯做个观众。这种优雅的舞蹈,看看就好。”他看着舞池中旋转的身影,听着那与北京四合院里京剧唱腔截然不同的音乐,感受着这纯然西式的、带着纸张油墨香和香槟气泡的庆祝方式,心中有种奇异的文化交错感。
一位银发苍苍、气质非凡的老书评人端着酒杯走过来,与许愿碰杯:“许先生,您用故事架起文化桥梁的能力着实非凡。《魔法石》令人欣喜,而《密室》预示着更精彩的内容。”
“您过奖了。故事,就像魔法一样,属于所有人。”许愿微笑着回应。
酒会持续到晚上九点多才渐渐散去。许愿与克里斯托弗和尼格尔等人告别,再次乘坐出版社安排的汽车返回酒店。
喜欢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请大家收藏:(m.zjsw.org)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