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8日,伦敦。
许愿推着行李箱,走出希斯罗机场,熟悉的阴冷瞬间包裹了他。相较于北京的秋高气爽,这里更潮湿。
他叫了辆黑色的出租车,出发去了伦敦的酒店,简单归置好行李,泡上一杯浓酽的锡兰红茶,许愿在临窗的书桌前坐下,打开了那台厚重的IBM ThinkPad笔记本电脑。屏幕亮起,幽蓝的光映在他脸上。他略一沉吟,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了新文档的标题: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就在许愿潜心创作《混血王子》的同时,其哈利波特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的全球发行事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独立制片人大卫·海曼(David Heyman)和克里斯托弗利特尔团队正像技艺精湛的猫头鹰,将这份魔法世界的邀请函送往世界各地。
克里斯托弗的手指移到了德国。他与Constantin Film的联络同样顺畅无比。
“Guten Tag, 克里斯托弗!”对方负责人的英语带着德式的严谨,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们的市场调研显示,《哈利·波特》的热度在这里没有丝毫减退。圣诞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还有什么比一起观看哈利和罗恩的飞天汽车冒险更合适的呢?档期已预留,宣传计划本周内提交。我们连柏林墙遗址旁的大型广告位都谈好了!” 高效与决心,不言而喻。
意大利的Medusa Film、西班牙的Warner Sogefilms几乎每一个国家的对话都如同复刻般的顺利与热烈。电话里充满了“Blockbuster garantito!”(票房保证!)、“?Caliente o el fuego!”(热得像火一样!)这样的欢呼。克里斯托弗几乎不需要动用任何谈判技巧,他更像是一位传递喜讯的使者,所到之处,迎接他的都是早已敞开的、铺着红毯的大门。《哈利·波特与密室》已不再是单纯的电影,它是一场预定的全球狂欢,是圣诞树下最受期待的礼物。
与此同时,大卫·海曼亲自坐镇伦敦,处理完北美和加拿大的事务后,他将重心放回了大本营英国。在与Odeon Cinemas、Cineworld UK等英国主要院线的会议上,气氛更是如同老友聚会般融洽。
“大卫,还用谈吗?”Odeon的一位资深总监端着咖啡,笑得见牙不见眼,“《魔法石》让我们影院的爆米花销量都翻了一番!整个不列颠,从伦敦到爱丁堡,从曼彻斯特到卡迪夫,还有哪个孩子——或者成年人——不想在圣诞节第二天就冲进电影院,看看密室里的怪物到底是什么?排片?我们会给它最好的影厅,最黄金的场次!如果法律允许,我们甚至想在平安夜就提前点映!”
哄堂大笑中,协议以惊人的速度达成。大卫·海曼满意地合上文件夹,他知道,在哈利·波特的“家乡”,这场魔法风暴只会更加猛烈。
外面的世界为《密室》的上映喧嚣不已,许愿在酒店却保持着一种近乎苦行僧般的宁静。他隔绝了大部分干扰,日复一日地沉浸在“混血王子”的魔药笔记、邓布利多的往事回忆、以及霍格沃茨上空日益浓重的黑暗阴影之中。魂器的秘密、少年伏地魔的过往、斯拉格霍恩教授的尴尬记忆……无数条线索在他脑中交织,最终通过指尖流淌到电脑屏幕上。
时间在敲击键盘的清脆声响中悄然流逝。窗外的树叶从金黄到凋零,伦敦的雾越来越浓。
10月25日,一个微冷的清晨。
许愿敲下了最后一段文字:
“他此刻只想与金妮在一起,只想与她携手漫步在洒满阳光的场地上,远离这个冰冷的、邓布利多已经永远离开的地方。但是,当他环顾四周,看到等待着他的人们,他明白,有些路,一旦踏上,就无法回头。他必须走下去,为了那些已经倒下的人,也为了那些仍在战斗的人。”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靠在椅背上,感到一种巨大的、混合着疲惫与满足的空虚。《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全书约十七万字,终于完成了。
他没有丝毫耽搁,连接上打印机,将这份新鲜出炉、尚带着机器余温的手稿打印了出来。厚厚的稿纸摞在一起,散发出油墨的清香,沉甸甸的,是过去一个多月心血的结晶。
简单用过午餐,许愿将手稿仔细地装进一个结实的牛皮纸档案袋里,然后出门,径直走向位于布鲁姆斯伯里区的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 Publishing)。他不需要预约,作为出版社最重量级的作家,他的名字就是通行证。
走进那栋熟悉的、充满书卷气息的办公楼,前台小姐一眼就认出了他,脸上立刻绽放出热情而略带紧张的笑容:“许愿先生!下午好!需要我通知奈杰尔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请大家收藏:(m.zjsw.org)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