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统四年,秋。迁都的诏书已然颁布,宏伟的建业新都正在长江之畔破土动工,象征着帝国重心的南移与新生。然而,长安旧都的未央宫内,一场没有硝烟、却更为凶险的战争,正随着刘基那套石破天惊的新政逐步推行,而悄然进入白热化。
长安,尚书台衙署,夜。
烛火摇曳,映照着荀彧日益清癯而凝重的面庞。他面前的书案上,堆积着来自各州郡的奏报,大多是关于推行蒙学、清丈田亩、劝课农桑等新政的进展——或者说,是阻力。
“文若,情况如何?” 诸葛亮与庞统联袂而入,他们虽已被任命为枢密院同平章事,准备随驾南迁,但眼下新政推行受阻,仍需他们坐镇长安,与荀彧共同应对。
荀彧长叹一声,将几份最紧要的文书推给二人:“孔明,士元,你等请看。 新政……步履维艰啊。”
诸葛亮拿起一份来自汝南郡(世家大族聚集地)的奏报,眉头微蹙:“‘郡内适龄蒙童,十之七八,其家皆以“农忙无暇”、“路远难行”为由,拒送入学’? 汝南乃中原腹地,何来如此多的‘农忙’‘路远’?分明是有人暗中阻挠。”
庞统抓起一份清河崔氏旁支官员的奏疏,小眼睛眯成一条缝,冷笑道:“‘蒙学师资匮乏,寒门子弟学识浅薄,恐误人子弟;世家子弟,皆需潜心备考新科,无暇他顾’? 哼!说得冠冕堂皇!分明是那些世家豪门,联手抵制,不许族中子弟出任师范,更暗中施压,不让寒门才俊应聘! 他们这是要掐断蒙学的根!”
荀彧又指向另一叠文书,语气沉重:“土地清丈与承包款推行,更是阻力重重。 冀州、青州、徐州等地, 大户隐匿田产、虚报佃户、甚至伪造地契之事,层出不穷。 派去的清丈使,或被 软钉子顶回,或遭 地痞流氓骚扰,难以深入。 更有甚者, 鼓动无知乡民,以‘祖产不可轻动’、‘朝廷与民争利’为名,聚众抗法! 背后, 若无当地豪强指使,绝无可能**!”
“书籍!” 郭嘉裹着厚裘,咳嗽着从门外走入,脸色因激动而泛起潮红,“关键是书籍! 陛下欲行全民蒙学、新式科举, 需海量蒙书、经籍、算学、格物教材。然, 雕版刊印,成本高昂,速度缓慢。 天下藏书,十之七八,尽在世家私库! 他们 或抬高书价,奇货可居;或干脆秘不示人! 长此以往, 寒门学子无书可读,蒙学堂无教材可用, 开民智终成空谈!**”
贾诩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出现,阴恻恻地补充:“ 更有甚者, 各地世家,正 悄然串联。 以‘诗酒文会’、‘宗族祭祀’为名, 暗中商议对策。 其旨无非: 蒙学,使其无师无书而自废; 土改,使其阳奉阴违而拖延; 科举新法,使其把持经典解释权而维持优势。 此乃 软刀子割肉, 看似遵旨,实则架空。 其心可诛!**”
情况比预想的还要严峻。世家大族数百年的积累,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以及他们对地方基层的强大控制力,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敢公然抗旨,却用各种“合情合理”的借口和阴柔的手段,使得新政的推行寸步难行。
“陛下可知此情?” 诸葛亮沉声问道。
荀彧点头:“ 我已将紧要处,写成密折,呈送陛下御览。 然,陛下近日忙于新都规划与北伐将士封赏,尚未有明确旨意下达。**”
“ 陛下岂会不知?” 庞统眼中精光一闪,“ 陛下乃不世出之雄主,此举, 怕是 有意为之, 欲看清这潭水下的 暗礁与漩涡 !”
翌日,紫宸殿偏殿。
刘基果然召见了核心谋臣团。他面前也摊开着类似的奏报,脸色平静,但目光深处,却蕴含着风暴。
“ 诸卿, 新政受阻之事,朕已尽知。” 刘基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世家之反应,在朕意料之中。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破人垄断,如掘人祖坟。 他们若欣然接受,反倒奇怪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城外恢弘的长安城郭,缓缓道:“ 然, 朕意已决,新政必行! 此非仅关乎朕之权威,更关乎 华夏之气运! 民智不开,则科技难兴,国终落后挨打;土地兼并不禁,则流民必生,天下终将大乱! 此乃 大势所趋, 非区区几家几姓所能阻挡!**”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扫过众人:“ 然, 硬碰硬,非上策, 徒增内耗,损耗国力。 朕有三策,可 破此僵局!**”
“ 第一策,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刘基道,“ 荀彧!**”
“ 臣在!”
“ 蒙学师资匮乏? 朕准你, 于各州郡设立‘师范速成馆’, 面向 寒门、军中识字士卒、乃至有意向学之商户子弟 公开招募, 由朝廷提供食宿津贴, 进行 为期三月之强化培训, 结业后 直接分配至各地蒙学堂任教! 教材短缺? 着 天工院、翰林院, 集中雕版匠人, 采用 活字印刷术 (刘基早已提供原理) 加紧刊印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简易算学、格物蒙书! 初期不求精深,但求 普及常用字与基础常识! 所需银钱, 由朕之内帑先行拨付! 朕倒要看看, 是朕的活字印得快,还是他们藏的书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旌旗:全球俯首请大家收藏:(m.zjsw.org)华夏旌旗:全球俯首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