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元帅。”
文云孙如今已是帝国枢密副使,沉稳干练:“吐蕃地势高峻,气候酷烈,内地士卒初入,多有不适,易生瘴疠,此乃用兵第一大患。”
“云孙所虑极是。”
杨过颔首:“故此,此次出兵,不求速胜,但求万全,当以精兵为主,先行于高原边缘择地驻营,习练水土,待士卒适应那高寒缺氧之境,再图进取。”
决策已定,帝国这部庞大的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杨过亲自点兵,从各大军区抽调精锐,组成一支二十万人的征吐蕃大军。
这支军队以神武新军为骨干,混合了部分适应能力较强的北方边军,装备着最精良的燧发枪、轻型火炮以及充足的御寒物资。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亦惊动了一人,那就是归义王忽必烈。
忽必烈归降后,极力推动汉化,不仅自身深研汉学,身着汉服,言行举止皆效仿汉家礼仪,更是率先垂范,依循其自认的汉高祖苗裔之说,上书请求赐姓。
杨过顺水推舟,赐其国姓刘,并取烈字谐音与归义之心,赐名为:刘必烈。
自此,忽必烈对外皆自称刘必烈,其麾下核心蒙古将领、官员,亦多有获赐汉姓者,汉化之风在其部族中蔚然盛行(为了防止出戏,依然以忽必烈称呼)
听闻杨过欲亲征吐蕃,忽必烈立刻从他在汴梁的豪华王府中起身,连夜入宫求见杨过。
“主公!”
忽必烈依旧沿用旧称,神态恭敬中带着一丝恳切:“吐蕃蛮荒之地,何劳主公亲征?烈愿效犬马之劳!
我麾下儿郎,多有生于苦寒之地者,耐高寒,善山地奔袭,请主公准我率十万部众,随军出征,与主公并肩作战!有必烈在侧,方能安心!”
他这番话情真意切。
一方面,是真心想为杨过分忧,进一步表现自己的忠诚与价值。
另一方面,或许连他自己都未完全意识到,只有在杨过身边,感受到那股如同山岳般令人安心、又如神明般令人敬畏的气息,他才能获得最大的安全感。
西征岁月,他虽然权倾一时,内心深处却总有一种无根浮萍般的飘忽感,直至回到杨过麾下,那种踏实感才重新归来。
杨过看着眼前这位已然完全褪去蒙古大汗桀骜、眉宇间多了几分汉家王侯雍容气度的忽必烈,淡然一笑。
他深知忽必烈之心,也明白其麾下部队确实适应高原环境,是一大助力。
“既有此心,便准你所请。点齐十万兵马,随我同行。”
“谢主公!”
忽必烈大喜过望,深深一揖。
于是,两支大军汇合,总数达到三十万之众,号称五十万,浩浩荡荡,自关中出发,沿渭水西进,经陇右,一路旌旗蔽日,刀枪如林,向着青藏高原的东缘门户的洮州叠州等地开拔。
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自然无法瞒过吐蕃各地的眼线,高原之上,暗流顿时汹涌起来。
大军行进至高原边缘,并未贸然进入。
杨过与忽必烈亲自勘察地形,最终选择在数处地势相对平缓、水草丰茂、海拔呈阶梯状上升的区域,设立了数座大型前进基地。
真正的征战,从此刻方才开始,不是与人斗,而是与天斗,与这严酷的自然环境斗。
杨过下令,全军于此地进行为期至少数月的适应性训练。
内地的士卒,初上高原,果然如文云孙所料,出现了大规模的高原反应。
头晕目眩,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甚至昏厥者,比比皆是。
军中医官忙碌不休,按照杨过事先指示的方法,如缓慢适应、保持温暖、服用一些益气补血的草药等进行救治调理。
如果实在不行,杨过就亲自出手,直接以神照经强行加满血,免得出现非战斗减员。
此举更是被将士们视为“元帅恩同再造”,士气备受鼓舞。
与此同时,严苛的筛选与训练同步展开。
每日,士卒们被要求进行负重行军,海拔逐步提高,强度循序渐进。
耐受不了者,被淘汰下来,转为后勤或驻守部队。
能够坚持下来,并且逐渐适应,行动如常者,则被编入先锋锐卒。
忽必烈带来的蒙古士兵,在此刻展现出了他们的优势。
他们本就多来自蒙古高原或西北苦寒之地,对高海拔、低气温的耐受力天生较强,适应过程远比内地士兵顺利,成为了练兵中的骨干和榜样。
杨过与忽必烈亦时常亲临练兵场,查看情况。
练兵之余,杨过并未放松对吐蕃内部情况的搜集与分析。
他派出了大量精通吐蕃语、熟悉当地风俗的探子,其中不乏原大理段氏提供的人才,以及一些归附的西域商人等,深入高原,打探各教派、各土司的动向、兵力、矛盾所在。
帅帐之内,巨大的吐蕃沙盘日渐完善。
杨过指着沙盘,对忽必烈及一众高级将领阐述他的战略:“此番进军,非为惩戒,乃为根治,吐蕃之弊,在于政教合一,土司割据,奴役生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请大家收藏:(m.zjsw.org)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