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轮的应用让制陶效率大增,但汪子贤很快发现了新的瓶颈——烧制环节。
这天清晨,他来到制陶区后方的烧窑场,只见三座简陋的土窑正在冒烟,陶工们忙着添柴控火。云织大娘愁容满面地迎上来:“首领,又有一窑陶器出了问题。”
汪子贤走近观察,只见刚出窑的陶器颜色斑驳不均,有的部位过火发黑,有的却还是土黄色,轻轻一敲就发出沉闷的碎裂声。
“温度不均匀。”汪子贤皱眉道,“窑内热力分布不均,导致烧制效果差。”
“我们已经尽力控制火候了。”老窑工灰烬无奈地说,“但土窑就是这样,全靠经验,十窑中能有三四窑完好就不错了。”
汪子贤环视这些原始土窑:简单挖地成坑,用泥土垒砌成穹顶,前面开火口,后面设烟道。设计极其简陋,无法有效控制温度。
“这样不行。”他摇头道,“我们需要建造新式陶窑,能够更好地控制火候和温度。”
回到技术创新区,汪子贤立即召集工匠们开会。
“现有的土窑效率低下,烧制质量不稳定。”他开门见山,“我们需要设计新型陶窑,能够均匀加热,并控制烧制温度。”
工匠们面面相觑。对他们而言,烧窑一直是门神秘技艺,全靠老师傅的经验相传,从没人想过可以改进窑炉本身。
“胖墩,检索古代陶窑发展史和结构原理。”汪子贤在心中默念。
「检索中...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竖穴窑,商代发展出横穴窑,战国时期出现龙窑。关键改进:火道设计、烟囱抽力、保温性能...」
大量信息涌入汪子贤脑海,他拿起木炭,在石板上画了起来。
“看,这是新型陶窑的设计。”他边画边解释,“我们将火膛设在下部,热气流经窑床上的陶坯,然后从后方的烟囱排出。这样热力分布更均匀。”
工匠们围拢过来,看着那复杂的结构图,既惊讶又困惑。
“烟囱?为什么要专门建个通道让热力跑掉?”石皮老师傅不解地问。
“烟囱不是让热力跑掉,而是产生抽力,让火燃得更旺,热气流更均匀地通过窑室。”汪子贤耐心解释,“同时,我们可以在窑壁中加入保温材料,减少热量散失。”
经过一番讨论,工匠们终于理解了新式陶窑的原理,开始兴奋地讨论建造细节。
建造工程立即展开。汪子贤亲自选址,在一处避风的山坡上划定了建造区域。石皮带领石工团队开采合适的石材,木心组织人手准备木材和草绳,灰烬则负责指导窑炉本身的建造。
三天后,第一座新式陶窑初具雏形。它比传统土窑大了许多,有着明显的火膛、窑室和烟囱结构。窑壁用石块和粘土精心砌筑,中间还加入了草木灰作为保温层。
“点火试窑!”汪子贤下令道。
窑工们小心翼翼地点燃火膛,添加干柴。起初一切正常,但随着温度升高,问题出现了——烟囱抽力不足,窑内烟雾弥漫,火势难以控制。
“停火!”汪子贤急忙命令,“烟囱高度不够,抽力不足。需要加高烟囱,同时缩小横截面。”
工匠们立即着手改进,将烟囱加高了一倍,并调整了入口大小。第二次试烧时,抽力明显改善,火势旺盛均匀。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窑温上升太快,陶坯在高温下纷纷开裂。
“降温!慢慢来!”汪子贤指挥着,“烧陶不是越热越好,需要控制升温速度,让陶坯中的水分慢慢蒸发。”
这次失败让汪子贤意识到,仅仅改进窑炉结构还不够,还需要一套科学的温度控制方法。
当晚,他独自在静修室冥想,与胖墩交流。
“胖墩,分析陶器烧制的温度控制要点。”
「分析中...陶器烧制分为三个阶段:低温脱水期(室温-600°C),中温氧化期(600°-900°C),高温烧结期(900°C以上)。每个阶段需要不同的升温速度和保温时间。」
“如何在没有温度计的情况下判断窑温?”
「传统方法:观察火焰颜色。暗红色约500°C,橙红色约700°C,黄色约900°C,白色约1200°C。也可使用测温锥或观察陶坯颜色变化。」
汪子贤茅塞顿开。第二天,他召集所有窑工,传授火焰观色法。
“记住:暗红时慢慢加热,橙红时保持稳定,见到黄白色火焰时就可以保温了。”他耐心讲解,“不同陶器需要不同的最终温度:日常用具约800°C,储水罐需要900°C,特殊器物可能需要更高温度。”
窑工们恍然大悟,原来烧窑还有这么多学问。
同时,汪子贤改进了窑炉设计,在火膛和窑室之间增加了挡火墙,使热气流更加均匀;在窑壁上开了观察孔,可以随时查看窑内情况和火焰颜色。
经过这些改进,第三次试烧终于取得了成功。一窑陶器出炉时,颜色均匀,敲击声清脆悦耳,强度明显高于以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开局无甲:我在原始世界建文明请大家收藏:(m.zjsw.org)开局无甲:我在原始世界建文明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