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队的训练如火如荼,高岩却并未将目光局限于校场这一隅之地。他深知,在这信息闭塞、通讯基本靠马匹和腿脚的年代,战场迷雾是致命的。一支再能打的部队,若成了聋子、瞎子,也终将被优势敌人拖垮、围歼。他向聂士成呈递的第二份文书,核心便是 “广布耳目,侦知敌情” ,并正式提出了组建一支专业化侦察分队的构想。
这一次,聂士成的批复更快,也更意味深长:“准。所需人员、器械,可特事特办。首重实效。”
有了这道“特事特办”的令牌,高岩立刻行动。他没有大张旗鼓,而是从教导队中进行了第二轮更为严苛的遴选。标准不再是单纯的勇猛或枪法,更侧重于耐力、野外生存、观察力、记忆力以及临机应变的能力。最终,三十名士兵被挑选出来,组成了一支直接向他负责的直属侦察分队,由心思缜密、曾在关外山林中做过猎户的老兵赵三槐暂代分队长。
高岩对这三十人进行了堪称“魔鬼”般的强化训练:
· 极限越野:背负沉重装备,在规定时间内穿越复杂地形,要求悄无声息。
· 潜伏与观察:学习如何利用地形、植被和夜色伪装,如何记录敌军兵力、装备、番号、工事配置等细节。
· 简易测绘:教授他们使用罗盘、步测距离,绘制简易的敌军部署草图。
· 捕俘与反捕俘:基础的格斗与捆绑技巧,以及被俘后如何应对审讯(高岩强调了尽可能销毁情报和保持沉默)。
· 情报传递:约定了几套简易的灯光、哨音和标记符号,用于紧急情况下远距离传递信息。
装备上也尽可能倾斜:配备了教导队最好的村田步枪(部分锯短枪管以方便携带),每人配发一把精磨的短刀、一个缴获的日军水壶、少量压缩干粮(高岩凭记忆让后勤想办法制作的类似炒面的东西)、以及宝贵无比的德制望远镜(仅分队长和几个小组长配备)和指北针。
“你们的任务,不是去和敌人硬拼。”高岩在分队首次集结时,语气冷峻,“你们的眼睛,就是全军最锐利的武器!你们带回来的每一个信息,都可能决定成千上万弟兄的生死!我要你们像影子一样渗透进去,像钉子一样钉在敌人身边,然后把看到的一切,活着带回来!明白吗?”
“明白!”三十双眼睛在夜色中闪烁着兴奋与凝重交织的光芒。
就在侦察分队完成初步训练,即将首次执行实战任务前夕,前线战局再度恶化。日军利用其机动和情报优势,连续迂回穿插,多处清军防线被突破,各部联络不畅,往往等到日军出现在侧翼甚至后方时,才仓促应战,损失惨重。一种“倭寇无处不在”的恐慌情绪在军中弥漫。
“不能再等了!”高岩摊开那张绘制粗糙、信息严重缺失的战场态势图,对赵三槐命令道,“把你的人分成六个小组,以两人或三人为单位,立刻前出!重点侦察我军右翼之外五十里,以及通往海城、营口的方向!我要知道日军主力究竟在哪里,他们的补给线如何,下一步可能的进攻方向!”
“是!队官!”赵三槐挺胸应命。
当夜,六个侦察小组如同水滴融入大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与复杂的地形之中。
等待是煎熬的。一连两日,前线坏消息不断,却没有任何一个侦察小组返回。教导队内部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将最优秀的士兵和装备投入这种“偷偷摸摸”的行动是浪费。
高岩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和训练。他命令教导队主力继续按计划训练,同时保持着最高级别的警戒。
第三天凌晨,天色未明,营地外围的暗哨发出了约定的鸟鸣信号——有人返回了!
回来的是赵三槐亲自带领的一个三人小组。他们浑身污泥,衣衫被荆棘划得破烂不堪,脸上带着极度的疲惫,但眼神却亮得吓人。赵三槐甚至带回了一名陷入半昏迷状态的日军传令兵!以及一份染着血迹、被小心保存在油布包里的日军命令文书和一张亲手绘制的简易地图。
“队官!”赵三槐的声音沙哑却激动,“摸清楚了!日军主力……不在我们正面,也不在右翼!他们至少一个联队,配属了炮兵,正沿着柳树屯、高坎一线,秘密向辽阳方向快速迂回!他们的目标是切断我军主力退路,合围辽阳!”
他铺开那张手绘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注了日军行军的路线、大致兵力、以及几处临时设立的补给点。
“我们伏击了他们的一个传令小队,缴获了这份命令副本,抓了这个活口。其他小组应该也快回来了,我们约定了在不同方向侦察。”
高岩一把抓过地图和那份日文命令(他凭借后世的军事日语基础能看懂大半),心脏猛地一沉!辽阳!若辽阳有失,前线诸军退路被截,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而此刻,清军主力还被正面和右翼的日军佯攻部队牢牢吸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zjsw.org)北洋钢铁军魂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