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大捷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以远超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震撼了整个大清国,也惊动了紫禁城。
自甲午开战以来,清军一败平壤,再败黄海,三让辽东,旅顺惨案血迹未干,京津门户岌岌可危。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压抑,士气低迷到了极点。高岩在辽南的这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不仅收复了大片失地,更是阵斩、俘获日军无数,甚至连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都被一举击沉!这无异于在阴霾密布的天空中,硬生生撕开了一道透亮的口子,让久违的阳光照射了进来。
直隶、山东、乃至江南,报捷的文书被民间报房纷纷刊印,一时洛阳纸贵。茶楼酒肆,街头巷尾,人人都在议论着“高岩”这个名字,议论着“登州新军”,议论着那神秘莫测的“水下巨舰”和“天雷火炮”。士林清流为之振奋,上书言事,称此乃“中兴之兆”;市井小民欢欣鼓舞,仿佛看到了驱除倭寇、重振国威的希望。一股久违的民族自信和爱国热情,在神州大地上悄然复苏、涌动。
然而,与民间和前线如火如荼的欢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城,尤其是紫禁城与军机处内,那看似平静水面下涌动的复杂暗流。
养心殿东暖阁。
光绪皇帝拿着那份由李鸿章、刘坤一等督抚联名呈递,并为高岩及其麾下将士请功的奏折,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年轻而略显苍白的脸上,泛起了罕见的红晕,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好!好一个高岩!好一个辽南大捷!此真乃朕之卫霍(卫青、霍去病),国之干城!”皇帝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以一隅之地,独抗倭寇倾国之师,斩将夺旗,扬我国威!此等不世之功,定要重重封赏,以激励天下将士!”
他看向御座之旁,那位权倾朝野、面色沉静如水的太后亲信,首席军机大臣荣禄:“荣禄,你以为,该如何封赏这高岩及其麾下有功将士?”
荣禄微微躬身,脸上看不出丝毫喜怒,语调平稳得没有一丝波澜:“皇上圣明。高岩力挽狂澜,保全辽南,功在社稷,确应重赏。依奴才愚见,可晋升高岩为山东巡抚,兼兵部侍郎衔,会办北洋军务,总揽山东、辽南防务及新军编练事宜。其麾下王奎、赵三槐等将领,可按功擢升副将、参将等实职。如此,既显天恩浩荡,亦可使其继续为国效力,震慑倭寇。”
这番提议,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甚至堪称优厚。山东巡抚,封疆大吏!兵部侍郎,堂官高位!会办北洋军务,更是赋予了极大的军事权力。由一个区区因军功崛起的协统、统领,一跃而至如此高位,在清朝历史上也属罕见。
但光绪皇帝闻言,眉头却几不可察地微微蹙了一下。他年轻,却不傻。荣禄此举,看似重用,实则暗藏玄机。将高岩抬到山东巡抚的位置上,看似权力大增,实则将其框定在地方督抚的体系内,受朝廷(尤其是他荣禄)的节制。同时,“会办北洋军务”这个头衔,更是微妙,如今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是荣禄兼任,这等于将高岩这支锋芒毕露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纳入了荣禄的直接管辖或者说掣肘之下。
更重要的是,如此超擢,必然引来朝中无数清流御史、守旧勋贵的非议和攻讦,将高岩置于风口浪尖。这是捧杀,也是架在火上烤。
皇帝沉默了片刻。他内心渴望重用高岩这样的干才,以振朝纲,以御外侮。但他更清楚,没有慈禧太后的首肯,没有荣禄这些实权派的支持,任何重大的人事任命都难以推行。而太后和荣禄,对高岩这种“不安分”的、手握重兵且行事迥异于常理的“悍将”,恐怕忌惮远多于欣赏。
“皇爸爸(慈禧)的意思呢?”光绪将问题抛了回去。
荣禄垂首道:“老佛爷听闻捷报,亦深感欣慰。言道‘咱们大清,总算出了个能打的’。至于具体封赏,老佛爷的意思是……皇上乾纲独断即可,只是提醒皇上,赏罚乃国之重器,需权衡各方,以稳为上。”
以稳为上。这四个字,如同冰冷的枷锁。光绪皇帝心中刚刚燃起的火焰,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他明白了,太后和荣禄,既想利用高岩的胜利来稳定局势,安抚民心,又绝不愿意看到一个完全不受控制、可能尾大不掉的军事强人崛起。
“既然如此……便依你所奏拟旨吧。”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无奈,“不过,高岩所请,在登州设立‘辽南军政公署’,统筹战后重建、新军编练及军工事宜……准其便宜行事。”
这是他能为高岩争取到的,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便宜行事”四个字,在特定的情境下,可以成为对抗朝廷掣肘的盾牌。
“嗻。”荣禄躬身领命,嘴角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冷笑。他当然知道皇帝的那点心思,但在他看来,只要将高岩纳入朝廷的职官体系,有了上下尊卑,有了规矩方圆,总有办法慢慢收拾、分化、瓦解。眼下,还需要这颗棋子来抵挡日本人可能的反扑,以及……平衡朝中其他势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zjsw.org)北洋钢铁军魂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