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易帜的尘埃尚未落定,共和国的战略目光已如鹰隼般,投向了更西方那片广袤无垠、民族交错的中亚腹地。这里,没有清晰的条约界限可供追溯,有的只是北极熊时代肆意划定的行政区划、游牧部落传统的草场界限,以及约翰牛与北极熊“大博弈”遗留的无数暗桩。与远东的“接收”不同,中亚的棋局,考验的是渗透、分化与长期经营的耐心。
喀什噶尔(喀什)的“西域贸易公司”总部,如今已从一间小客栈扩张为一座拥有高大仓库和坚固院墙的复合建筑。负责人周文君(原技术员,现晋升为地区总协调)的案头,摆着一封来自南京的密电,内容简洁却重若千钧:“瀚海行动,第二阶段启动。目标:经济文化深度融合,促其心向东方。”
几乎同时,一封来自莫斯科、措辞严厉的抗议照会也摆在了北京外交部的案头。北极熊驻华临时代办(大使尚未派出)强烈谴责共和国资本在哈萨克草原和费尔干纳盆地“非法收购土地、垄断棉花贸易、煽动地方民族主义情绪”,要求立即停止此类“破坏北极熊与共和国友好关系”的行为。
一、 棉线牵丝:经济命脉的悄然易手
“瀚海行动”的核心,始于棉花。中亚,尤其是费尔干纳盆地,是世界顶级的棉花产区。北极熊急于获取外汇,强制推行棉花单一种植,却因内战导致收购体系崩溃,农民苦不堪言。
共和国的“西域贸易公司”及其关联企业,抓住了这一真空。他们以略高于北极熊国营收购站、且以硬通货或紧俏工业品(如棉布、铁器、煤油)支付的方式,直接从农户和集体农庄(许多尚在雏形,管理混乱)手中收购棉花。对于渴望改善生活的农民而言,这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更精妙的是,共和国公司不仅收购,还提供“一条龙”服务。他们向合作农户赊销改良棉种和简易农具,派遣像周文君这样的技术员指导种植,甚至出资修缮灌溉渠。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迅速在中亚棉区蔓延开来,将大量棉花产能悄然绑定在了共和国的经济链条上。
北极熊地方官员对此愤怒却无奈。他们缺乏足够的资金和物资与共和国竞争,强行禁止又可能引发农民暴动,影响本就脆弱的粮食供应。莫斯科的抗议,更多是一种无力挽回的哀鸣。
二、 钢轨西进:动脉的延伸与“斯坦”的连接
经济渗透需要物理通道的支撑。就在北极熊抗议的同时,共和国“陇海铁路”西延段(兰州-乌鲁木齐)的建设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钢铁的轰鸣声震撼着河西走廊,巨大的铺轨机正将一根根枕木和钢轨,坚定不移地铺向新疆腹地。
这不仅仅是连接新疆与内地的“生命线”,更是共和国向中亚延伸影响力的“战略杠杆”。铁路的规划蓝图早已越过国界,清晰地指向了阿拉木图、塔什干,甚至更远的里海之滨。一旦这条钢铁动脉贯通,共和国的人员、物资、资本乃至文化影响力,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效率,涌入中亚腹地。
对此,北极熊方面感到了彻骨的寒意。他们加速了原本停滞的“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亚铁路”(土西铁路)建设,试图构建一道纵向的交通屏障,阻断共和国势力向西渗透。一场围绕铁路线的无声竞赛,在广袤的欧亚大陆腹地激烈上演。
三、 文教润物:语言、历史与“共同家园”
“瀚海行动”的另一条战线,在文化与教育领域悄然展开。
在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历史名城,由共和国“东方文化交流基金会”资助建立的“中亚友好学校”里,响起了琅琅的汉语读书声。课程设置巧妙融合了当地语言文化和汉语教学,并着重讲述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队与大唐的密切往来,蒙古帝国时期东西方交流的盛况,刻意强化中亚与东方悠久的历史渊源。
一批共和国资助的当地学者,开始“重新发掘”和出版那些被北极熊时代刻意忽视或歪曲的、反映中亚与中原王朝友好交往的历史文献。报纸、传单和简易的无线电广播,则用当地语言,持续宣传共和国“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政策,描绘一个不同于北极熊压迫和苏维埃“集体化”痛苦的、充满希望的“东方伙伴”形象。
周文君的工作范围,也从棉花贸易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她组织当地手工艺人学习改进技艺,将他们的地毯、陶器引入内地市场;她资助有潜力的当地青年前往南京、北平留学;她甚至秘密调解部落间的草场纠纷,以“公正的第三方”姿态,树立共和国的威信。
这些行动,旨在潜移默化地削弱北极熊的意识形态影响,重塑当地精英和民众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将“东方”塑造为一个更具吸引力、更值得信赖的归属方向。
四、 暗流反击与“代理人”的阴影
共和国的步步紧逼,自然引发了北极熊的强力反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zjsw.org)北洋钢铁军魂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