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西斜,朱标回到东宫,随口问道:怎么没见允熥?
东宫首领太监夏福贵躬身答道:三殿下尚未回宫。
朱标沉吟片刻,说道:你去乾清宫面奏父皇,就说时辰不早,还是让允熥回东宫吧。
夏太监这一去,便是两三刻钟,回来禀道:
太子爷,奴婢见着三皇孙了,正给皇爷捏肩捶背呢,恭顺得很。皇爷特别高兴,给三皇孙讲古说今着呢。
奴婢说接三皇孙回来,皇爷发下话,就让三殿下留在宫里伺候,不让回来。
朱标心中狐疑,留允熥在乾清宫过夜?这恩宠来得也太突然了
三皇孙留宿乾清宫的消息,在东宫引起无声的震荡。
宫规森严,消息自然不会明着传递,但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太监宫女三三两两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
洒扫庭院的小太监,在清理朱允熥冷清许久的院落时,动作都不自觉地轻柔了几分。
听说了吗?乾清宫那边,连洗漱的热水和锦帕都备的是双份,不会以后在那边长住吧......
茶水房当值的小宫女趁着递送热水的间隙,对同伴低声耳语。
那些曾服侍过朱允熥的老人,腰杆不自觉地挺直了些。
东宫西侧的院落里,气氛却截然不同。
吕氏坐在窗边,眼角余光不时扫向院门,耳力更是伸展到了极限。
朱允炆放下手中书本,脸上带着明显的不解与烦躁,母妃,允熥怎么还没回来?这都什么时辰了!
就在这时,心腹宫女急匆匆进来,低语了几句,吕氏脸上的血色刹那间褪得一干二净。
母妃?怎么了?朱允炆急切地问。
吕氏想挤出一个安慰的笑容,却比哭还难看:他......今夜不回来了。皇祖留他在乾清宫过夜。
朱允炆霍地站起,什么?
吕氏看着儿子失魂落魄的样子,强自镇定道:
瞧你这点出息,慌什么?皇祖一向慈爱,留他一宿有什么奇怪的?
朱允炆瞅见母亲眼中寒光,顿时噤若寒蝉。
其实,吕氏心里比谁都慌。
‘那个短命鬼的傻儿子,一向不得皇祖喜爱,今天怎么突然时来运转了?这其中有什么蹊跷?苦心经营十几年,可千万别阴沟里翻了船啊?’
‘阿弥陀佛,菩萨保佑,我家允炆…’
吕氏到小佛堂烧了三炷香,叩了三个头,心情却更忐忑了。
东宫按时熄了灯,乾清宫的灯却依旧亮着。
也许是今天说了太多话,朱元璋比平时要显得疲倦一些。
往常这个时候还要再批十几封奏折,今天只批了四五封,整个人就哈欠连天。
朱允熥看在眼里,柔声道:“爷爷,奏章是批不完的,龙体最要紧,我服侍您洗脚歇息吧?”
朱元璋揉了揉发涩的双眼,疲惫地点点头,喉咙里发出含糊的应允。
侍立殿角的太监首领心领神会,打了个手势。
不过片刻,两名小太监抬着一只硕大的紫铜脚盆轻步进来,里面的热水蒸汽腾腾。
另三名宫女将盛有干花瓣、艾草末的托盘和柔软的棉巾放在盆边几案上,然后垂首敛目,与其他人一同悄然退至外间守候。
朱允熥挽起袖口,试了试水温,取过一旁备着的凉水壶兑入一些。
如此反复两次,方才单膝半跪在脚踏上,轻轻脱了皇祖长靴,双手稳稳托起老人脚踝,浸入温热的水中。
朱元璋摩挲着孙儿的头顶,幽幽问道:"我的儿,你还记得奶奶和哥哥吗?"
朱允熥仰起脸,轻轻摇了摇头,朱元璋从胸腔里发出一声悠长沉重的叹息。
这一夜,爷孙俩没怎么说话。
天光初透时,朱允熥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睡在大榻上,身上盖着厚厚的锦被。
朱元璋正盘腿坐在小榻上,身上披着一件羊毛毯子,见他醒了,笑哈哈道:
"你可真是一个上窜下跳的猴儿,连睡觉也不老实,夜里从小榻上掉下来了,迷迷糊糊就往我大榻上爬!睡在大榻上也不老实,手舞足蹈!"
朱允熥赧颜一笑:"我是不是吵着爷爷了?"
朱元璋笑道:“爷爷岁数大了,觉本来就少,一宿睡两个时辰就足足的,不像你们娃娃觉多。"
听到里面有说话声,七八个宫人低着头,迈着训练有素的碎步鱼贯而入。
为首的太监捧着金盆,盆沿搭着雪白的棉巾;紧随其后的宫女端着青盐茶盏、漱玉盂,再后面的捧着常服、玉带。
一行人悄无声息地在殿中站成一列。
朱允熥摆了摆手:“你们都退下吧,今日我来伺候皇爷爷。”
宫人们一怔,见皇帝微微颔首,将手中物件轻放在几案上,躬身退至殿外。
朱允熥服侍得有条不紊,一丝不乱。
朱元璋始终含笑看着孙儿,眼中满是欣慰:
“好孩子,你爹总说你笨手笨脚,毛毛躁躁,我看你比他强多了。他像你这般年纪时,可没你这么细心。”
朱允熥答道:“爷爷您替我们受了太多苦,再怎么服侍您都是应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洪武嫡皇孙:家父朱标永镇山河请大家收藏:(m.zjsw.org)洪武嫡皇孙:家父朱标永镇山河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