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山大败,叛军元气大伤,史思明狼狈逃回范阳,短时间内再也无力南下。郭子仪趁势收复了河北数座重镇,整个北方的战局,开始朝着对唐军有利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另一路唐军主帅李光弼,在太原同样取得了大捷,成功地将安禄山的主力,拖在了山西一带。
东西两线的同时胜利,为唐军收复两京,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身在灵武的新皇李亨,立刻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郭子仪、李光弼两路大军,兵分两路,浩浩荡荡地向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发起了最后的反击。
王策作为郭子仪的亲卫统领,亲眼见证了这位大唐军神,是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
他们先是在一场决定性的野战中,彻底击溃了叛军留在关中的主力。随后,大军兵临长安城下。
长安城内的叛军,早已是惊弓之鸟。主将被杀,援军断绝,他们稍作抵抗,便选择了开城投降。
至德二载,冬。
在被叛军占据了一年多之后,大唐的西京长安,终于光复了。
当郭子仪率领着大军,踏入这座饱经沧桑的伟大城市时,街道两旁的百姓,纷纷涌上街头,他们跪在地上,泣不成声,高呼着“王师万岁”。
王策骑在马上,跟在郭子仪身后,看着眼前这满目疮痍,却又充满了劫后余生喜悦的城市,心中感慨万千。
这一年里,他见了太多的死亡,太多的鲜血,太多的别离。
大军入城后,第一件事,就是肃清城中残余的叛军,安抚百姓,恢复秩序。
郭子仪治军严明,入城之后,对部下约法三章,严禁骚扰百姓,抢掠财物,违者立斩不赦。
很快,混乱的长安城,便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数日后,皇帝李亨的銮驾,在数万大军的护卫下,从灵武抵达了长安。
这位在战火中登基的新皇,终于回到了他父辈曾经统治的宫殿。
紧接着,他就派人,迎回了远在蜀中的太上皇李隆基。
两位皇帝,父与子,在这座刚刚光复的皇城里,完成了权力的交接。
那一天,王徽(王秀)作为随驾有功之臣,也站在百官的队列中,目睹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李隆基穿着一身朴素的道袍,头发花白。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李亨,穿着一身威严的龙袍,端坐于太极殿的龙椅之上时,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走上前,对着自己的儿子,行了一个君臣之礼。
“拜见陛下。”
他甚至,不敢再自称为“朕”。
李亨连忙走下龙椅,扶起自己的父亲,眼中含泪。
“父皇,您这是做什么!您是太上皇,是儿臣的父亲!儿臣受不起您的大礼!”
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周围的文武百官,也都纷纷落泪。
王徽(王秀)冷眼旁观着这一切,一个被迫退位的太上皇,一个在战乱中登基的新皇。他们之间,永远不可能再有纯粹的父子之情。
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不站队,不争功”的决心。
父子相认的戏码过后,便是对平叛功臣的论功行赏。
一场盛大的朝会,在太极殿举行。
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平叛主将,自然是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被加封为郡王,食邑万户,享尽了人臣的最高荣耀。
其余的将领,也各有封赏。
王徽(王秀)站在文官队列的末尾,心中有些紧张。
当太监用尖细的嗓音,念出一个名字时,王徽的心,猛地提了起来。
“宣,郭子仪麾下亲卫统领王策,上殿听封!”
话音落下,一个身披银甲,身形挺拔的年轻将领,从武将的队列中,迈步而出。
他比一年前,高了,也黑了,瘦了,看到那道身影,王徽的眼眶,瞬间就湿润了。
一年了。
这一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这个儿子的安危。
“臣,王策,叩见陛下,太上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王策单膝跪地,声音洪亮。
龙椅上的李亨,看着下面这个年轻的将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嘉山之战的战报,他早已看过。他对这个智勇双全的将军,印象极为深刻。
“王策,你在此次平叛之中,屡立奇功,尤其是在嘉山一战,以奇计歼灭敌军精锐,为我军大胜,立下汗马功劳。朕心甚慰!”
“朕今日,封你为四品云麾将军,赐金千两,府邸一座!望你日后,继续为我大唐,尽忠效力!”
“臣,谢陛下隆恩!”王策再次叩首。
正四品的云麾将军!
这在大唐的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而王策,在谢恩之后,缓缓站起身。
他的目光,越过人群,准确地,落在了文官队列末尾,那个同样在看着他的,父亲的身上。
四目相对。
没有言语。
但父子二人,都从对方的眼中,读懂了一切。
王策的眼神里,有重逢的喜悦,有建功立业的骄傲,也有一丝“我没有辜负您期望”的释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神龙政变开始建立千年世家请大家收藏:(m.zjsw.org)从神龙政变开始建立千年世家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