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疯了!那份方案至少需要三个月实地测试...”
“更糟的是,他把你排除在监督小组外,用的是你要去培训的理由。”
孙宁放下行李,盯着墙上和同事们的合影。照片是五年前拍的,站在她身边的老张去年被“优化”离岗,小李上个月主动辞职,如今设计部四十岁以上的员工只剩下三个。
她拨通了王立山的电话:“王总,我请求留在公司参与城南项目。”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机票已经订好了,孙工。”
“那么我会退票。”孙宁平静地说,“根据设计院安全管理条例第14条,原项目负责人有权在项目执行阶段提出风险预警,我正式提出对城南变电站防雷方案的质疑,并请求召开技术听证会。”
这是她第一次明确反抗。
王立山的声音冷了下来:“孙工,考虑清楚后果。”
“我很清楚。”孙宁挂断电话,重新打开电脑。十九年来,她第一次感到如此平静而坚定。
接下来的两天,孙宁收集了完整的技术资料,联系了省内几位知名专家,甚至找到了当年参与制定防雷设计规范的老教授。令她惊讶的是,几位本应站在王立山一边的年轻员工也悄悄提供了支持——他们私下表示,虽然不敢公开对抗,但同样担心方案的安全隐患。
周四下午,技术听证会如期举行。王立山展示了精美的PPT,引用德国技术标准,强调新设备的“创新性”和“国际领先”。轮到孙宁时,她只打开了一个简单的文档。
“我不讲创新,只讲安全。”她调出二十年的雷击事故统计,“在座各位都知道,2015年西山变电站雷击事故导致全市停电17小时,直接经济损失四千万元。那次事故后,我们修订了防雷设计规程。”
她顿了顿,环视会场:“而现在城南的方案,甚至低于当时的标准。”
王立山插话:“这完全是两码事...”
“请让我说完。”孙宁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打断他,“电力设计不是时尚秀场,不需要追逐最新潮的概念。电力系统是国家的血脉,是千家万户的光明,是我们设计人员肩上的责任。一个变电站的故障,可能导致医院手术中断,地铁停运,工厂停产。”
她打开最后一页,那是她连夜整理的城南区域供电范围分析:“这个变电站一旦出问题,将影响超过五十万居民。而我们,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将成为罪人。”
会场一片寂静。
王立山冷笑一声:“孙工,你的情绪化发言并不能证明新方案有问题。”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老院长走了进来——他已半退休,仍是技术委员会名誉主席。
“我恰好听到后半部分。”老院长缓缓走到前排坐下,“孙宁的话让我想起自己退休前最后签署的一个文件——设计院核心价值观的修订。其中第一条是:安全重于泰山,责任重于利益。”
他转向王立山:“王总,创新很重要,但不能以安全为代价。我建议成立一个联合小组,重新评估方案,由孙宁牵头。”
王立山的脸色变得铁青。
会后,孙宁在走廊被老院长叫住。“小孙啊,”他依然用二十年前的称呼,“我下个月就完全退休了,这是我能为你做的最后一件事。”
孙宁突然明白了什么:“您早知道会这样?”
“王立山有背景,有野心,想用最短的时间做出成绩。”老院长叹息,“但他不懂,电力设计是一项百年工程,我们设计的线路、变电站,要运行几十年。那些看似过时的经验,其实是血的教训换来的。”
他望着窗外的设计院大门:“我把这个院子交给了你们这代人,别让它变了味。”
当晚,孙宁加班整理资料,准备第二天的联合小组会议。九点钟,她接到运行部值班人员的电话:雷雨预警,城南地区可能面临强对流天气。
她立即联系施工负责人,要求暂停户外作业,特别是已安装的新防雷设备需要临时加固。
“但王总说进度要紧...”对方犹豫。
“我现在是联合小组组长,按我说的做。”孙宁斩钉截铁,“所有责任我来承担。”
驱车赶往施工现场的路上,暴雨倾盆而下。孙宁透过模糊的车窗,看见远处天空被闪电一次次撕裂。她掏出手机,通知供电公司做好应急预案——凭借多年合作建立的信任,对方立刻表示配合。
到达现场时,她看见工人们正按照她的指示进行加固,但新安装的避雷针在狂风中微微晃动——那根本不是设计图纸上的规格!
“这是怎么回事?”她质问现场监理。
监理支支吾吾:“王总说...原来的型号太贵,临时换了供应商...”
话音未落,一道刺眼的闪电划破天空,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雷声,变电站内迸发出一团火花——一台变压器被雷击中,冒起浓烟。
“切断电源!启动备用线路!”孙宁一边指挥,一边冲向控制室。凭借对城南电网的深入了解,她在五分钟内完成了供电切换,将损失降到最低。
雨渐渐小了,孙宁站在雨中,看着被损坏的设备,心如刀绞。如果坚持使用原方案,如果她的意见被采纳,如果...
王立山赶到现场时,脸色苍白。事故报告将直接送达集团总部,他的“创新方案”成了笑柄。
一个月后,王立山被调离设计院。联合调查组确认他有多项违规行为,包括接受供应商贿赂、篡改招标结果等。
孙宁被任命为代理副总经理。上任第一天,她召集全体技术人员,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
“尊重经验,敬畏规范,传承责任。”
又过了一个月,设计院来了几位新人,都是应届毕业生。孙宁亲自带他们参观院史馆,讲述每一个重大工程背后的故事。
“电力设计是一项寂寞的工作,”她对年轻人们说,“我们的名字不会出现在任何一座变电站上,但我们的心血融入在这个国家的每一根电线里。这是传承,更是责任。”
窗外,阳光正好,那棵老梧桐树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无声无息却至关重要的坚守。
而在孙宁的办公桌抽屉里,放着一份刚刚完成的老员工传承计划——她要确保设计院的每一份经验、每一次教训,都能完好地传递给下一代。
光,不应该无声熄灭,而应该永远传递。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m.zjsw.org)电力设计院的日常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