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设计院大楼前的空地上已聚集了三五成群的人。平日里被电脑屏幕照得脸色发白的工程师们,今天换上了鲜艳的T恤和运动装,像一群飞出笼子的彩雀。
“老王,你这防晒帽够专业的啊!”变电站设计组的李工拍着王总的肩膀打趣道。
王总推了推他那宽檐渔夫帽,一本正经地说:“你们年轻人不懂,我这把年纪,晒黑了可不容易白回来。”
大巴车前,综合部的年轻人正忙着往车上搬运食材和器材。线路室的张工一如既往地发挥他的专业特长,用尼龙绳将烧烤架、冷藏箱等大件物品以某种精妙的力学结构固定在推车上。
“看看,这就是职业病。”土建室的刘姐笑着摇头,“搬个东西都要计算受力分布。”
八点整,大巴准时出发,载着四十多位电力设计院的员工驶向郊外的农家乐。车厢里,平日里讨论图纸、方案的工程师们,此刻正热烈争论着烧烤是该先烤鸡翅还是先烤玉米。
---
农家乐坐落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碧绿的草地像一块柔软的地毯,几棵老槐树投下斑驳的阴影。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清新气息。
“这地方选得好啊!”总工程师老陈深吸一口气,“比办公室的空调风舒服多了。”
综合部的小张得意地笑了:“那是,我考察了三个地方才定下这里的。关键是——”她故意顿了顿,引来大家的注意,“这里的电路布局相当规范,完全符合安全标准!”
众人哄笑起来。在电力设计院工作的人,到哪都改不了职业病。
分工自然形成: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负责搬运重物和生火,女同事们摆放食材和调料,几位老师傅则背着手在场地里转悠,不时对农家乐的配电箱指指点点。
“老李,你看他们这个漏电保护装置装得是不是有点高?”
“还行吧,就是线缆走得不怎么美观。”
---
生火组遇到了麻烦。号称“野外生存专家”的系统室小王,对着那堆木炭折腾了半小时,只制造了大量浓烟,不见半点火星。
“你这专家水分不小啊。”输电室的赵工打趣道。
小王抹了抹被熏黑的脸:“理论上是没问题的,肯定是这炭有问题!”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一直沉默寡言的电气室高工走了过来。他仔细观察了炭堆的结构,调整了几块木炭的位置,又捡来几根干树枝,以某种精确的交叉方式插入炭堆中。
“火源需要足够的氧气流动空间,就像电路需要足够的截面积一样。”高工边说边点燃树枝,“设计不合理,能量就无法有效传递。”
奇迹般地,火苗迅速窜起,很快就把木炭烧得通红。
“看见没?这就是专业!”王总竖起大拇指,“咱们设计院的人,生火都要讲科学原理。”
---
烧烤正式开始,各种食材在烤架上滋滋作响。平日里埋首图纸的工程师们,此刻手持烤叉,俨然一副大厨派头。
变电室的林工从包里掏出一套自制的调料组合,瓶瓶罐罐上还贴着标签:“这是根据黄金分割比例调配的香料,保证口感层次分明。”
“得,又一个走火入魔的。”大家笑作一团。
土建组的几位女同事别出心裁,把玉米、香肠、青椒等食材用竹签串成了“输电塔”的形状,引来一片叫好声。
“这创意可以申请专利了!”王总掏出手机连拍数张,“周一拿到宣传部去,咱们设计院的烧烤都有行业特色。”
河边,几个年轻人正比赛打水漂。结构室的小张捡起一片扁石,手腕轻轻一抖,石子在水面上跳跃了七八下才沉入水中。
“看见没?这就是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完美结合!”他得意地推了推眼镜。
“得了吧,你就是蒙的!”众人不服,纷纷捡石试手。
---
午餐后,大家围坐在树荫下玩起了游戏。平日里严肃认真的工程师们,在“你画我猜”游戏中露出了天真的一面。
“输电线路!”“变电站!”“绝缘子!”一个个专业术语成了游戏关键词,外行人绝对看不懂那些抽象的画作和默契的猜测。
王总趁机站起来,清了清嗓子:“各位同事,借着今天这个机会,我说两句。”
大家安静下来。
“我知道,为了赶‘西电东送’那个项目的图纸,大家已经连续加了一个月的班。变电站组的同事上周更是熬了三个通宵。”王总顿了顿,“感谢大家的付出,也感谢家属们的理解支持。”
掌声在草地上响起。
“我们电力设计工作,就像今天的烧烤生火,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对每一个细节精心设计。我们的图纸上每一条线,每一个符号,将来都会变成真实的电站、铁塔和线路,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和动力。”
王总举起饮料杯:“来,为我们这个优秀的团队干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m.zjsw.org)电力设计院的日常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