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在申一维心中久久回荡。他回到租住的小公寓,没有立即打开电脑,而是从床底拖出那个尘封已久的纸箱——里面装满了他大学时期的手绘图纸。最上面是一张变电站设计图,角落里还留着当年老师用红笔写的评语:技术合格,缺乏温度。
他曾经不懂什么叫缺乏温度,现在似乎有些明白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申一维开始有意识地收集那些散落的笔记,将它们整理成电子文档。他主动申请参与部门的档案数字化项目,利用这个名正言顺的机会,接触更多老旧项目的原始文件。在那些发黄的图纸背面,他时常发现前辈们随手画的计算草图、现场修改记录,甚至是工作心得。
1999年,越南项目,当地工人看不懂我们的施工图,我花了三天时间学会用越南语标注关键部位。
2005年,巴基斯坦项目,考虑到地震频发,临时调整了塔基设计,后来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这些发现像拼图,一片片填补着他专业能力之外的空白。他开始明白,国际工程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精准转换,更是文化、习惯、乃至思维方式的理解与融合。
某天,部门接到一个紧急任务——某个东南亚国家的变电站项目需要在一周内完成初步设计方案。由于正值项目高峰期,人手紧张,王志远出乎意料地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申一维。
你整理的那些笔记,我都看到了。王主任只说了一句,这次,试试给你的图纸加点温度。
接下任务的那晚,申一维彻夜未眠。但这次不同,他不再仅仅依赖教科书和规范,而是调动了所有他收集的那些碎片化知识——关于当地的气候特点、材料采购习惯、甚至施工人员的操作偏好。
他在设计图中加入了一些看似多余的细节:针对多雨气候特别加大的排水系统,考虑到当地维修条件而设计的便于拆卸的部件,甚至用中英双语加上详细的操作说明——这是他从一份1998年的老图纸背面学到的。
提交方案的那天,他站在同样的会议室,面对同样的部门同事。当投影仪亮起,他没有立即开始技术讲解,而是先展示了一张当地环境的照片——一片茂密的热带雨林,远处是简陋的民居。
我们的设计不仅要让电送得出去,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在会议室回荡,还要让那里的人用得方便,修得容易。
讲解过程中,他注意到王志远微微点头。那一刻,他忽然理解了自己这些日子的挣扎与寻找的意义。
方案顺利通过后,申一维一个人回到工位。窗外,昆明的夜空罕见地清晰,繁星点点。他从抽屉里取出那本陪伴他多年的《电力系统分析》,翻到扉页,郑重地写下:
。技术是骨架,理解才是灵魂。
复印机又一次发出嗡鸣,温热的风再次吹向他的膝盖。但这次,他感觉那不再是一种折磨,而像是一种提醒——提醒他这片小小工位所承载的重量,不只是图纸和标书,还有那些未曾言传却至关重要的东西,正在他手中悄然传承。
他新建了一个文档,命名为《图纸背面的知识》。在首页,他写道:这些是无人教授却至关重要的细节,是设计院真正的脉搏。献给所有刚刚推开这扇门的年轻人。
光标闪烁,如同黑夜中等待点亮的灯火。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m.zjsw.org)电力设计院的日常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