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经过我实验发现的某种特殊手段对高纯度源石进行精准分割后,会形成两块能量层级减半、但处于‘纠缠态’的源石碎片。两块碎片之间构成‘反对称性’,无论它们之后在空间上被分隔多远,只要对其中一块碎片‘写入’信息,就能即时在另一块碎片上,通过‘反转’读取内容。
“必须说明的是,目前这项研究尚处于最原始的初级阶段,信息承载量极低,仅仅传递文字编码尚能一用,传输图像或声音效率就太低了。并且,随着信息读写次数的增加,这种脆弱的纠缠态会在内部能量扰动和外环境噪声影响下逐渐退相干,导致通讯失效,因此并非永久有效的通信渠道。
“另外,尽管源石是目前我所知的、唯一能展现出如此稳定宏观量子纠缠效应的物质,但其纠缠态仍可能受到强烈源石技艺波动、极端物理环境或特定天象的干扰。因此,请务必将我留下的那部作为‘接收端’的指挥终端,置于一个相对恒温、恒湿、避免剧烈震动的稳定环境中。请勿暴力拆卸,谨防感染风险。”
对于那些并非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干员而言,或许无法立刻理解这个看似简单的“临别演示”在源石基础理论层面可能带来的颠覆性意义——博士在其奠基性的《源石总论》中曾大胆提出的三大猜想,即“从量子涨落中借出能量自我复制”“亚原子级物理结构”“信息聚合体假说”。
这个简陋的实时文字通讯装置,其背后原理几乎同时为“信息聚合体”和“量子涨落”这两大核心猜想提供了极其有力的实验证据支持,其价值可以预定今年的年度论文(如果博士在这一年里不放出新的王炸的话)。
然而,即便是对高深理论毫不敏感、对学术争论毫无兴趣的普通干员,也清晰地意识到了这件事对他们而言更直接、更重要的份量:龙门,并未真正失去博士。
博士或许此刻已经远在天涯,身处某片未知的荒野或危险的遗迹之中,但他们与博士之间的联系,并非只能依靠缓慢、不稳定且易于被拦截的传统信使。
虽然那熟悉的声音化为了冷漠的文字,但透过这实时跳动的字符,博士仿佛就站在他们身边,如同往日一样交谈与指挥——甚至,在将来解决了传输效率问题以后,是否还能像这样,跨越千山万水,实时地指挥一场关键的遭遇战或复杂的救援行动?
这,就是博士所说的,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歉意与友谊”的方式吗?
尽管口中不免抱怨着“博士太狡猾了”、“这种道歉方式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但无论是身处罗德岛办事处、还是近卫局总部、或是各自家中的干员与干部们,注视着终端屏幕上那依旧在不断跳动、回应着后续问题的熟悉行文风格,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心感与重新连接上的激动,混合着先前积压的委屈与担忧,让许多人的眼眶在屏幕微光的映照下,不约而同地湿润、发热。
喜欢明日方舟,全员魔法少女?!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日方舟,全员魔法少女?!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