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个关乎人命与伦理的严峻问题,博士再次投入了与“祖传代码屎山”的搏斗之中。他调取了制造站过去六十年间每一次生产任务执行的详细日志,逐条分析其运行时的环境参数和原料来源标记。
比对运行代码与制造日志,他最终确认:制造站选取原料的来源,完全取决于任务被提交并启动瞬间,“罗德岛号”所处的具体状态:
如果当时舰船完全处于水面以上,舱外空气循环系统正常运作,制造站就优先抽取并压缩空气中的氮气和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如果当时舰船因休眠或其他原因处于水面以下,或者外部空气指标不符合要求,制造站就会自动切换,使用连接在船体底部的“捕捞笼”中捕获的所谓“海产品”作为加工原料;
而如果当时“捕捞笼”是空的,或者里面“海产品”的总重量无法满足当次制造任务的原料需求,系统会优先选择上浮至水面,然后再抽取空气进行制造。
这套逻辑,从自动化运行的角度来看,可谓严谨且合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在多种极端环境下,制造任务都能够被执行。
但这么一来,“斯图提斐拉号”收到什么样的食物,就变成了一场可怕的乌萨斯轮盘赌……
根据记录,“斯图提斐拉号”第一次发出食物请求时,“罗德岛号”正因为试图执行救援程序而处于上浮状态,因此那一次制造出的能量棒,原料完全来自空气,是绝对安全的;
然而,在那次投放之后,由于超过了预设的“无交互时间阈值”,“罗德岛号”便按照既定程序开始进入低功耗休眠。在休眠前,为保持舰体稳定和节约能源,它会自动向压载水舱重新注水,舰身随之缓慢下沉,直至下一次被“斯图提斐拉号”的呼叫信号唤醒。
“从第二次食物请求开始,根据任务记录的时间戳与舰船状态日志比对,‘罗德岛号’提交并执行绝大多数制造任务时,都处于水下休眠或刚刚被唤醒、尚未完全上浮的状态,”博士一边快速翻阅着密密麻麻的记录列表,一边语气沉重地解释道。
“在互动初期,因为‘斯图提斐拉号’呼叫的频率相对较高,间隔较短,‘捕捞笼’往往来不及捕获足够多的‘海产品’,所以绝大部分能量条,依然是通过固定空气成分制造的;但是,随着船上存活人数减少,呼叫食物的间隔被不断拉长……”
博士没有再说下去,但控制室内的所有人都明白了那未尽的含义:随着“斯图提斐拉号”上幸存者数量的递减,“罗德岛号”有越来越充裕的时间在深海环境中“捞鱼”,因此,那艘船上的人吃到“海嗣制品”的几率,也在随之稳步攀升……
“根据日志统计,在过去六十年间,明确标记为使用了‘捕捞笼’内原料进行制造的任务记录,总计有……136次。”博士报出了一个数字。这在总数超过一千次的制造记录中,大约占了十分之一的比例。
控制室内陷入了一阵压抑的沉默。
过了一会儿,极境似乎还是不死心,或者说,他试图为那艘命运多舛的船上的人们寻找最后一丝侥幸,他举起手,用带着一丝希冀的语气问道:“那……博士,‘罗德岛号’的加工过程呢?烹饪……或者说处理的程度如何?高温应该能杀死很多……不好的东西吧?”
博士闻言,轻轻叹息一声,摇了摇头:“虽然经过了深度处理,但考虑到海嗣细胞表达的部分产物结构高度稳定,仍然不能保证完全变性。”
尽管“罗德岛号”的技术事实上可以对海嗣进行完全降解的“安全加工”,但在制造“罗德岛号”的时代,人们还吃生鱼片呢,实在没有这么做的理由。
如果“斯图提斐拉号”每隔12小时就申请一次食物,让“罗德岛号”不进入休眠而下沉,那么就不会不幸食用“海嗣制品”。但是他们不知道“罗德岛号”制造站的启动机制,因而也难以想象,自己的命运就被三行代码草率地决定了……
“无论如何,相比起在极端环境下可能发生的、直接生食或只经过简单烹饪就食用海嗣组织的行为,通过‘罗德岛号’制造站深度加工后的能量条,其导致感染的潜在风险,理论上仍然要低得多,”博士深吸一口气,试图驱散弥漫在控制室内的低沉气氛,提振一下士气。
“何况,我们登上了‘罗德岛号’,拥有了这里的实验室。未来我们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寻找有效抑制甚至逆转海嗣化进程的方法。”他看了一眼沉默不语的斯卡蒂,即使只是为了深海猎人们,这些研究也是必须进行下去的。
说着他赶紧修改了那三行代码,彻底禁掉了使用任何捕捞笼里的东西来制造食物,以免继续坑人……
“往好的方面想,”棘刺咬了一口手中确认安全的能量条,细细咀嚼着那寡淡却令人安心味道,分析道,“如果没有‘罗德岛号’这六十年如一日的食物投放,‘斯图提斐拉号’上的乘客,在补给耗尽后,是不是就只能直接食用海嗣,或者饿死了?这么一对比,他们的运气,其实已经算相当不错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日方舟,全员魔法少女?!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日方舟,全员魔法少女?!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