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尘道长的山洞,时间仿佛凝固。
胡老扁的左腿在那些气味古怪却效力非凡的草药作用下,竟真的从坏死的边缘被拉了回来。
虽然依旧不良于行,需要依靠削制的木杖才能勉强移动,但伤口毕竟在缓慢愈合,高烧也彻底退去。
玄尘话不多,每日除了照料胡老扁的伤势,便是打坐、采药,或是望着洞外的云卷云舒发呆,仿佛外界的天翻地覆与他毫无干系。
胡老扁的心却无法真正平静。身体的痛苦稍减,对苏暮雨和队伍的牵挂便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
他无数次在心中推演他们突围后的路线,担忧他们会遇到新的危险,更怕听到任何关于他们罹难的消息。
这种无能为力的等待,比身体的伤痛更折磨人。
他尝试向玄尘打听外界的消息,老道却总是摇头。
“红尘纷扰,与我何干?此间唯有草木枯荣,日月交替。”
玄尘似乎彻底斩断了与尘世的联系,这座荒山,这座古洞,便是他全部的宇宙。
直到有一天,玄尘外出采药归来,破天荒地带回了一张不知从何处捡来的、被雨水浸泡过又晒干、字迹模糊的旧报纸,随手丢给了胡老扁。
“山下捡的,或许有你关心的。”
胡老扁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展开。报纸日期已不可考,但上面的内容却让他心神剧震。
除了些过时的战报,更大篇幅报道的是“武汉各界踊跃献金抗日”、“保卫大武汉誓师大会”等消息,字里行间透露出武汉已成为战时临时首都,正汇聚着全国的人心与资源。
这让他稍感安慰,至少,暮雨他们若是能抵达武汉,应该能获得相对安全的栖身之所和一定的医疗支持。
然而,报纸角落里几则不起眼的社会新闻,却让他皱起了眉头。
什么“某公馆夜宴笙歌达旦”、“某夫人豪掷千金购裘皮”、“咖啡馆舞厅生意火爆”……这些描述,与前方将士浴血奋战的惨烈,与难民流离失所的悲苦,形成了刺眼的对比。一股难以言喻的憋闷感,堵在他的胸口。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武汉。
苏暮雨、刘军医一行人,历经九死一生,终于在一个多月后,衣衫褴褛、形销骨立地抵达了这座长江边的重镇。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恍如隔世。
武汉三镇,此时俨然成为了战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各种口音混杂。
报童高声叫卖着最新的战报,墙壁上贴满了抗日宣传画和募捐标语,激昂的救亡歌曲不时从沿街的喇叭中传出,一种同仇敌忾、誓死抗敌的热浪扑面而来。
这让他们这些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人,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属于“大后方”的秩序与力量。
他们很快被后续的救济机构接收安置。伤员被送入条件相对较好的后方医院,苏暮雨和刘军医也因为其战地医疗经验,被吸纳进新组建的战时医疗救助体系中。
生活似乎暂时稳定下来,不用再风餐露宿,担惊受怕。
但很快,苏暮雨便敏锐地察觉到,这座看似充满抗战激情的城市,其内部存在着一种割裂的、令人不安的气息。
在他们被安置的简陋宿舍、在忙碌嘈杂的伤兵医院之外,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武汉。
夜幕降临,江汉路、法租界一带,霓虹闪烁,灯红酒绿。
高级轿车停在豪华酒楼和舞厅门口,衣着光鲜的男女挽臂出入,空气中弥漫着香水、雪茄和酒精混合的奢靡气味。
餐馆里觥筹交错,谈论的并非前线战事,而是最新的洋货行情、某位名媛的八卦逸事。
电影院门口贴着香艳的海报,播放着与战争格格不入的软性电影。
一种畸形的繁荣,如同毒菌,在战争的巨大阴影下悄然滋生。
发国难财的投机商、南下的官僚政客、避难的富豪世家……他们似乎将武汉当成了最后的狂欢之地,用挥霍和享乐来麻痹对未来的恐惧,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相信武汉能守住。
苏暮雨曾因护送一批贵重药品,进入过一家高级俱乐部。
那金碧辉煌的大厅,衣香鬓影的人群,流淌的爵士乐,以及餐桌上她数月未曾见过的精致食物,都让她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和不适。
她仿佛听到了野狼峪的枪声,闻到了胡老扁身上血腥与草药混合的气息,看到了那些因缺医少药而在痛苦中死去的伤兵绝望的眼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诗句,从未像此刻这般让她感到刺痛。
她默默退出那片喧嚣,回到伤兵医院那充斥着消毒水和血腥气的病房。
看着那些缺胳膊少腿、却依旧念叨着要回前线的年轻士兵,她的心如同被浸在冰水里。
胡老扁用生命换来的,难道就是让她们来到这样一个地方,目睹这令人作呕的“末路狂欢”吗?
刘军医也时常愤懑地拍着桌子骂娘:“妈的!老子们在前面拼命,这帮龟孙子在后面醉生梦死!那些买一件裘皮的钱,够买多少盘尼西林,救多少兄弟的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神医胡老扁请大家收藏:(m.zjsw.org)神医胡老扁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