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之战的血迹尚未干涸,齐国大军的残骸仍在河畔随风腐朽。
周军凯旋而归,镐京城内鞭炮齐鸣,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
“周公神威,大周长安!”
“黎阳血战,齐侯遁逃!”
百姓的呼声,化作海啸般的浪潮。
久经乱世的民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安定与倚靠。
——
齐侯仓皇回到临淄,重伤不起。
昔日倨傲之气荡然无存,卧榻呻吟,连朝议也难以亲理。
齐国群臣见国势败落,人人心中惶惶。有人暗自劝齐侯:“大王,西周威烈已成,诸侯不再敢逆。若不早日归心,只怕齐国再无立锥之地。”
齐侯却面色惨白,紧咬牙关:“孤虽败,心未死!然当下孤力已竭……关东诸侯皆各自保命,谁还能为孤出兵?”
一句话,说尽齐国余声已绝,昔日的豪雄之国,至此只余哀鸣。
——
而在关东,诸侯风向尽变。
鲁侯早在黎阳之战前就观望不前,此时更急忙遣使赴镐京,献上珍宝美玉,称愿永为周室藩臣;卫侯、燕侯亦相继上表,辞谢往昔的暧昧立场,恳请周公赦免其疑惧之罪。
一时之间,东土诸侯皆俯首帖耳,称臣如潮。
镐京朝堂上,奏报纷至沓来。群臣皆面露喜色,纷纷称颂:“周公之谋,真如天人!齐国已衰,关东诸侯纷纷归附,大周再无敌手。”
——
然而,周公却不以为喜。他独自立于王宫高台,远眺朝阳升起,眼神深沉如海。
“齐国既败,关东归心,此为局之一隅。”他低声喃喃,“但天下未宁,诸侯虽屈服于威势,然人心未必久固。若无大义之纲纪,威势终有消退之日。”
姜子牙在侧,亦沉声道:“殿下所虑极是。关东虽暂安,然南方楚地虎视眈眈,北方胡狄亦未尝息兵。此等局势,尚非高枕无忧。”
周公点头:“正因此,孤欲更布深远之局。以文治抚人心,以武功镇四海,方能令天下真归一统。”
言语之间,胸怀已超越一隅之胜,直指天下长治久安之道。
——
于是,自黎阳大捷之后,周公开始更广泛地施展谋局。
他令太史官重修礼制,推定王法,整顿郡邑,分封亲信与功臣,使周室纲纪渐趋稳固;又命使者遍走诸侯,以大周之礼义示之,令关东诸国不敢再存异心。
在镐京城内,周公更设立学宫,延揽天下俊彦,倡导仁义,以稳百姓之心。
市井间逐渐传开:“周公不惟能战,更能抚人。”
百姓心安,士林归附,朝堂气象焕然。
然而,就在一切似乎顺利之际,暗潮却未曾彻底消散。
南方楚国渐渐壮大,关东虽表服,但其心是否真诚归顺,仍未可知。
周公深知,这仅仅只是漫长征途的一个节点,而非终局。
——
正当他筹谋更广之局时,镐京却忽传来密报:关东尚有小国暗中勾连齐国残党,密谋再起波澜。
周公手指轻轻扣着案几,眼神如鹰隼般锐利。
“齐国余声虽绝,却尚未彻底埋葬。”他低声道,“此局,孤须亲手终结。”
言罢,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
——
这一刻,黎阳的血战已经成为过去,而一个更深远、更宏大的谋局,正在悄然铺开。
齐侯重伤未愈,却在临淄密室召见旧部。
烛光摇曳,他面色憔悴,却仍竭力支撑着威仪。
“周公旦既得胜,诸侯皆俯首。但尔等莫要忘记,大周终究不过新立,根基未固。吾虽一时兵败,却仍有旧将与余脉。关东诸侯心怀狐疑,只需火上添薪,未必无转机。”
一番话,使得殿中几名心腹暗自点头。
齐侯知力不济,却仍妄图借他人之手,重新撼动大周。
——
不久后,密报传入镐京:齐国余孽竟与东莱、莒、纪等小国暗中串联,借口“祭祀之盟”,实则密谋再起刀兵。
消息甫至,朝堂震动。
群臣哗然,有的惊呼:“齐国已败,岂敢再起?”
有人却忧心忡忡:“关东小国若合而动,虽不敌周军,却能扰乱东土,迫使百姓生乱。”
周公沉默良久,目光深邃:“余孽之毒,不除则乱。齐侯尚未殒命,关东暗潮必不休。此时,当以雷霆手段,断其根脉。”
姜子牙闻言,朗声附和:“正合我意!若再姑息,反令小国轻视大周。臣请领兵东征,扫荡余孽!”
殿上群臣再无异议,周公当即定策,命姜子牙率大军东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讨伐关东乱源。
——
东土之地,海风呼啸,草木枯败。
齐国残部纠集小国军卒,号称十万,实则乌合之众。
军营内,齐侯卧于榻上,声音虚弱却仍激昂:“诸君!大周虽强,但镐京远在西土,未必能持久顾及关东。若我等同心,必能重振声威!”
群臣鼓噪,声势一时浩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请大家收藏:(m.zjsw.org)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