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地雪消,天色转晴,春光初启。
礼仪大典之后,周公留驻三日,遍访鲁境学宫,复修祭祀典籍,重订“郊社之礼”,使诸侯见之无不动容。
然而,礼之所至,亦是势之所逼。
齐楚之地暗流涌动,诸侯虽不敢明言不服,却在密议如何化解周公之威。
——
此时,齐国临淄。王宫高台之上,齐侯正与楚使密谈。
齐侯轻叹:“周公以礼定天下,此举虽无兵锋,却锋利过剑。若使其再巡三国,天下必皆归心于周。届时,齐国之地,不过王土一隅。”
楚使面色阴沉,取出一轴密函:“我楚之君意在联国,共为礼论,立‘诸侯议礼’以制周公。名曰共尊礼,实则削其独权。”
齐侯沉吟片刻,眼底掠过精光:“此策甚妙。周公以天命自居,吾等以天礼共分。若其言‘天命在人’,吾便言‘天理在众’。如此,天下之势便不独在周也。”
话音未落,忽有密侍疾步而入,低声禀报:“鲁地传信,周公已返镐京。”
齐侯一怔,转首望向北方天际,只见春阳破云,金光映照大地。
他心中忽生一股莫名的忧意——那金光太盛,照得人心生惧。
——
镐京,宗周宫阙。
周公方归,群臣迎于丹墀,百官伏拜。自鲁之行后,民心大振,士庶皆称“周礼再明”。
召公执笏上前,拜道:“鲁礼既成,四方莫不震服。殿下功业,当与先王并列。”
周公却微微摇头:“礼行非为名。天下犹动,齐楚之谋未息,陈蔡之间风声日起。若不察其变,恐乱再兴。”
姜子牙随即上前,呈上一卷书简:“殿下,陈地密使三度往来齐楚之间。此乃暗盟之迹。”
周公展卷细读,只见书中字句隐晦,然意图昭然——“共立诸侯之会,以礼定王。”
周公合卷,沉声一叹:“以礼伐礼,巧而不正。齐楚欲以名相抗,终为名所困。”
姜子牙问:“殿下欲如何处之?”
周公目光缓缓转向远处天门,神情坚决:“礼已定于鲁,次当行于陈。此行不为镇,而为问。问其心,问其志,问其可为诸侯乎!”
召公闻言,心中微震:“殿下此行,恐引天下再变。”
周公神色不改:“若不行,天下自乱;若行,乱或可归。礼者,非纸上之文,而是人心之镜。”
——
数日后,宫门开,周公复出巡礼。
此行未带重兵,唯仪仗与文臣随从百余。车驾行过渭水,风起尘扬,民众夹道相迎。
老者伏首叩地,少年执笛相送。有人呼:“周公礼行,天下太平!”
周公目露一丝温意,却未语,只抬首望天——那一轮旭日之下,似有风在暗暗涌动。
——
同一日夜,东陆密林深处,几名使节秘密聚首。
陈侯在座,低声言道:“周公巡礼不过数月,天下风向皆变。若再不合势,恐难自立。”
卫国使者道:“齐楚已应,鲁虽表服,心未安。若吾等合谋‘议礼’,可聚十国之势。”
陈侯叹息:“但若事泄,王命必诛。”
齐使冷声:“王命者,天命之名耳。天命在民,民命在诸侯。周公之礼,不过借义驭人,吾等若成事,天下谁敢言不正?”
话音落,众人皆默。夜风过林,火光摇曳,映出一张张隐于阴影的面孔。
他们未察觉,在不远处的暗处,已有一双冷静的眼在注视——那是周公密探“申侯”所派的耳目,正静静记下这一切。
——
夜更深,林风愈冷,暗谋愈盛。
天道之下,礼与权、信与势,皆在无形中角力。
而此刻,周公车驾正向陈地而行。
远处的星光下,他的面容沉静如山,却在风中透出一股不容动摇的决心。
——
车驾一路东行,风过渭水,云压函谷。
天色低垂,行列肃然。周公立于车前,手抚玉笏,神情深沉。
此行虽称“巡礼”,实则探势,若行之不慎,便可能触动天下诸侯的心弦。
陈地未至,风声已先。
沿途乡野之民夹道迎候,人人口称“周公万安”,却也有人窃窃私语,说“礼太重而民困”“天命不如人心”。
这些流言并非自然生起,而是有人暗中推波。
申侯随驾而行,见此情势,暗暗心惊,低声禀道:“殿下,流言四起,恐非偶然。”
周公不语,只淡淡道:“流言之生,正是人心之动。若能察其根,则可知其谋。”
——
翌日,行至陈境。
陈侯亲出郊迎,车马浩荡,礼仪周全。
表面恭敬,实则暗流潜涌。宴席设于东城高台,乐舞未终,陈侯忽起,言辞恭谨却锋芒暗藏:
“周公远来,陈国幸甚。然天下诸侯皆尊礼而行,各国之礼各有其道。今日愿请教,何谓天礼?何谓王礼?”
此言出,满座皆变。齐、卫、蔡等国的使者纷纷注目,气氛骤然紧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请大家收藏:(m.zjsw.org)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