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盛夏,“念桃食品”的招牌已经遍布全国十二个省市,从省城的核心商圈到沿海的新兴城市,二十家分店如同珍珠般串联起全国销售网络。然而,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张,问题也接踵而至——上海分店的顾客反馈“酱菜偏甜”,广州分店被投诉“卤味咸淡不一”,甚至有加盟商为降低成本,私下更换了原料供应商。苏念桃拿着各地汇总来的反馈信,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心中已然明晰:连锁经营的根基在于标准化,没有统一的规范,再响亮的品牌也会慢慢褪色。
“连锁是方向,标准是关键。”苏念桃在管理层会议上掷地有声,“咱们要做百年品牌,就不能让分店各自为政。从今天起,所有分店必须统一食材、统一配方、统一服务,谁也不能例外。”她当即拍板,牵头制定《念桃食品连锁经营管理规范》,并抽调苏卫东和三位资深店长组成专项小组,耗时两个月,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了一本近三百页的管理手册,将经营的每个环节都量化为可执行的标准。
食材采购是标准化的第一道关口。手册中明确规定,所有核心原料实行“总部统筹+区域直供”模式:灵泉水由总部统一配送至各区域仓储中心,再分发给分店;红枣、枸杞等干货采用招标直供,筛选三家优质产地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每批次原料需附带农残检测报告;新鲜蔬菜、肉类则由总部制定统一采购标准,包括萝卜的直径、鸡爪的重量等具体参数,分店从指定本地供应商采购,每日收货需填写验收单,不合格原料直接退回。
为了杜绝私下换料,苏念桃特意设计了“双验收”制度:分店店长与总部派驻的物料员共同核对原料,签字确认后才能入库。北京分店的加盟商曾试图用普通萝卜替代指定品种,被物料员当场发现,苏念桃二话不说,按照规范扣除了其当月分红,并派专人上门更换原料,在加盟商群里通报批评。“咱们的招牌是‘灵泉风味’,原料差一点,口味就差一截,顾客能尝出来。”苏念桃在通报中写道,用铁腕手段守住了采购标准的底线。
配方比例的标准化更是重中之重。传统中餐的“少许”“适量”在“念桃食品”彻底消失,管理手册中详细列明了每款产品的精确配比:每10公斤萝卜搭配1.2公斤红枣、0.8公斤枸杞,盐糖比例严格控制在1:0.7;卤汤的香料包由总部统一制作,桂皮5克、八角3克、香叶2克,封装后标注生产日期,分店只需按比例加入灵泉水和食材即可。为了确保执行到位,苏念桃还引入了计量工具,要求分店切配、拌料必须使用电子秤和量杯,误差不得超过5克。
苏卫东带着技术团队跑遍所有分店,手把手培训员工操作。在成都分店,一位老厨师习惯凭经验下料,觉得“按秤称太麻烦”,拌酱时偷偷多加了一勺糖。苏卫东发现后,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让他分别用“经验版”和“标准版”做了两罐酱菜,请顾客盲测。结果显示,标准配比的酱菜好评率高出三成,老厨师心服口服:“原来这精准的比例,才是咱们味道的根。”
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同样细致入微。手册中明确了员工的仪容仪表:统一穿着蓝色工装,佩戴工作牌,头发梳理整齐;服务用语有统一规范,顾客进门要说“欢迎光临念桃食品”,结账时提醒“请拿好您的商品,欢迎下次再来”;甚至连打包动作都有要求,真空包装的酱菜需装入印有品牌标识的纸袋,卤味要搭配一次性手套和纸巾,双手递交给顾客。
卫生标准更是借鉴了国际零售企业的经验,提出“三清三查”制度:每日清洁货架、柜台、地面,检查原料保质期、包装完整性、餐具洁净度;每周进行一次深度清洁,用白手套擦拭货架底部和墙角,确保无灰尘油污。上海分店曾因仓库角落有蛛网,被督导扣分,店长亲自带着员工彻底清扫,从此将卫生检查纳入每日班前会必查项。
为了让规范落地生根,苏念桃建立了“督导驻店”制度,从总部资深员工中选拔十位业务骨干,培训后派驻各区域担任督导,每季度轮换一次。督导的职责包罗万象:巡店检查产品质量、服务流程、卫生状况,填写评分表;带教新员工,解答运营疑问;收集市场信息和顾客反馈,及时上报总部;协助分店制定本地化营销方案,比如在南方分店推出“酱菜配粥套餐”,北方分店主打“卤味拼盘”。
天津分店刚开业时,服务混乱,顾客投诉不断。督导李姐驻店后,先组织员工培训三天,从服务用语到打包流程逐一演练;每日营业前召开十分钟班前会,明确当日重点;营业结束后复盘问题,针对性改进。半个月后,天津分店的顾客满意度大幅提升,销售额也稳步增长。“督导就像总部和分店的纽带,既要把规范传下去,也要把问题带上来。”李姐在督导会议上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八零锦鲤小媳妇:重生后靠灵泉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八零锦鲤小媳妇:重生后靠灵泉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