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初夏,省城的小升初之战早已硝烟弥漫。街头巷尾的家长们碰面,三句话离不开“择校”二字,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择校费的水涨船高,成了最热门的话题。90年代中叶起,重点中小学高收费择校已成普遍现象,市重点中学的择校费动辄三四万,甚至有学校明码标价“低于录取线一分交一万元”,条子生、赞助生更是屡见不鲜,让无数家庭为了孩子的升学挤破头 。苏念桃的家里,也因陆向阳和陆向红的小升初,掀起了一场关于教育选择的讨论。
十二岁的陆向阳和十岁的陆向红,在小学都是成绩中上的孩子。向阳沉稳懂事,像极了陆沉渊;向红活泼贴心,继承了苏念桃的韧劲。眼看着身边同学的家长都在托关系、凑钱,想把孩子送进升学率最高的市一中,苏念桃的表姐也特意跑来劝说:“念桃,你看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念桃食品’连锁都开遍全国了,沉渊的汽修集团也越做越大,还差那几万块择校费?市一中可是咱们省城的金字招牌,每年考上重点高中的比例能到七成,孩子进去了,将来考大学就稳了!”
表姐说着,还神秘地压低声音:“我托人打听了,市一中今年还有几个赞助生名额,三万块就能进,我认识教育局的人,能帮你们插队。你想想,多少人拿着钱都排不上队呢!”
这样的劝说,苏念桃这段时间听了不少。甚至有市一中的老师主动联系她,暗示只要愿意“赞助”学校建设,两个孩子都能直接入学。陆沉渊的朋友也送来“条子”,说凭着沉渊汽修集团的口碑,打个招呼就能让孩子进重点班。面对这些“捷径”,陆沉渊也曾犹豫过:“要不就听大家的?毕竟重点中学的师资和学习氛围确实好,不能耽误了孩子。”
但苏念桃却一直没松口。她想起自己重生前,见过太多家境优渥却被宠坏的孩子,成绩再好,做人却自私自利、没有担当,最终难成大器。更想起了在红星大队的外公,一辈子朴实勤劳,待人真诚,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用行动教会了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踏实。如今自己和陆沉渊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也是外公传下的朴实家风,和陆沉渊骨子里的担当——修车不欺客、做食品不掺假,一步一个脚印才走到今天。
“三万块钱我们拿得出来,但教育不是花钱买捷径。”苏念桃看着陆沉渊,语气坚定,“你还记得我外公吗?他一辈子在地里刨食,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工整,可村里谁不敬重他?谁家有困难他都愿意帮,做事从来对得起良心。咱们的孩子,首先得学会做人,像外公那样朴实正直,像你那样有担当有诚信,这比什么名校文凭都重要。”
为了找到合适的学校,苏念桃专门跑了市教育局,又请教了做教师的朋友,最终把目光锁定在离家不远的红光中学——一所不起眼的公立中学。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不算顶尖,但有个鲜明的特点:格外注重德育教育。学校里常年开展学雷锋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义务劳动、去敬老院送温暖;每年暑假还会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农村,体验劳动的艰辛 。更难得的是,学校坚持“就近入学、免试录取”,从不收择校费,校风淳朴,学生大多是周边普通家庭的孩子。
苏念桃决定带两个孩子去红光中学看看。那天是周六,学校里却很热闹,一群学生穿着统一的蓝白校服,正在打扫校园周边的街道,有的捡垃圾,有的擦拭宣传栏,脸上带着认真的神情。校长是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见到苏念桃一家,热情地带着他们参观:“我们学校不追求升学率至上,更希望孩子们先成人后成才。你看这些孩子,每周都会自发组织义务劳动,这就是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在学校的宣传栏里,贴着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心得,有孩子写道:“帮农民伯伯收割麦子,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还有的写着:“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捶背聊天,他们笑得多开心,原来帮助别人这么有意义”。陆向红指着一张学生们在田间劳作的照片,小声对哥哥说:“哥哥,他们好像外公种地的样子。”
向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之前听同学说,市一中的学生每天都要刷题到半夜,周末还要上补习班,心里也曾有些向往,觉得那样才是“好学生”该有的样子。但此刻看着红光中学的学生们,虽然没有重点中学的光环,却透着一股阳光向上的劲头,他忽然觉得,这样的校园生活似乎更有意思。
回到家,苏念桃把两个孩子叫到身边,没有说教,而是先给他们讲了外公的故事:“妈妈小时候,外公家里穷,但他从来不肯占别人一点便宜。有一次,邻居家的鸡跑到咱们家院子里下了蛋,外公硬是把鸡蛋送了回去,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要’。后来妈妈创业,不管是摆摊还是开连锁店,都记得外公的话,食材要新鲜,分量要足,从不掺假,这才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八零锦鲤小媳妇:重生后靠灵泉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八零锦鲤小媳妇:重生后靠灵泉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