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派来的“影卫”刺客虽已伏诛,但他们临死前那充满怨毒与威胁的话语,如同阴冷的蛛丝,缠绕在钦差府的上空,挥之不去。
王府内的戒备等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赵猛亲自带队,十二个时辰不间断地巡查,明岗暗哨密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张感。
每个人都清楚,下一次来袭,必将更加凶险。
在这片肃杀的氛围中,文学馆所在的偏院,却仿佛成了一处相对宁静的避风港。
苏慧娘依旧每日准时到来,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卷宗典籍之中,她的存在本身,就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
经历那夜惊魂,她非但没有畏缩,反而更加沉静专注,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整理文书、编纂目录的工作中,仿佛唯有如此,才能稍稍驱散心头的阴霾,也为那个身处风暴中心的男子,分担一丝压力。
这日午后,李贞处理完紧急公务,信步来到文学馆。
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铺满纸张的书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慧娘正端坐案前,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一批刚刚从杜正伦府邸查抄来的旧籍。
这些书籍大多与农事、工技相关,有些已经残破不堪,散发着陈年墨香和淡淡的霉味。
见到李贞进来,苏慧娘连忙起身欲行礼。
李贞摆手示意她不必多礼,走到案前,随手拿起一本页面泛黄、书角卷起的册子,封皮上字迹模糊,依稀可辨《汜胜之书》残卷字样。
他翻开几页,里面记载着一些古代的耕作方法,但多有残缺。
“这些都是珍贵的农书,可惜保存不善,许多内容都已失传了。”苏慧娘轻声道,语气中带着惋惜,“若能将其整理补全,于农事必有大益。”
李贞心中一动。他前世作为高材生,虽非农学专业,但对一些基础的农业科学原理和历史上着名的农学着作(如《齐民要术》)颇有涉猎。
在这个农业为国之根本的时代,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无疑是富国强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能极大地巩固他的威望和根基。
他放下残卷,目光扫过书架上那些零散的农书,一个念头逐渐清晰。他需要一座桥梁,一座能将他的现代知识,以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的桥梁。而眼前这位博闻强记、精通典籍的才女,无疑是最佳人选。
“慧娘,”李贞看向她,眼神温和而带着期许,“整理这些故纸堆,固然重要。但若能推陈出新,将古人之智慧与今时之需相结合,创制出更利于百姓耕作、更能增产丰收的新农法,岂不更有意义?”
苏慧娘闻言,美眸中闪过一丝讶异和亮光:“殿下之意是……?”
李贞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庭院中几畦青翠的菜圃,仿佛在组织语言。片刻后,他转过身,语气沉稳而自信,开始阐述:
“譬如这选种,古人虽知‘穗选法’,但未必深究其理。我们可规定,择穗大粒饱、色泽纯正、无病虫害者,单收单藏,如此连年优选,良种自成。此谓‘系统选种’。”
“再如施肥,人畜粪肥虽好,但若不经腐熟,易生虫害,亦伤禾苗。可建堆肥池,将粪草、落叶、淤泥等物分层堆积,适时翻搅,使其充分发酵,既杀病虫,肥效也更温和持久。此谓‘沤肥’之法。”
“还有这田地休耕,一味抛荒未免浪费。可推广‘轮作制’,譬如今年种粟,明年种豆,豆科作物有根瘤菌可固氮,能肥田力,如此循环,地方不竭,产量反增。”
他侃侃而谈,将现代农学中一些基础但至关重要的概念,如选种育种、积肥施肥、轮作复种、病虫害防治等,用极其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操作方法和预期效果,一一阐述出来。
这些知识,对于这个时代的农人而言,无异于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苏慧娘起初只是静静地听着,但随着李贞的讲述,她的表情从惊讶逐渐变为震惊,再到最后的全神贯注和无比钦佩!
她自幼随父亲读过不少农书,自认对农事不算陌生,但李贞所言的这些方法,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操作具体,效果可期,远远超出了她所知的任何农学典籍的范畴!
这已不是简单的整理补全,而是开创性的学问!
“殿下……殿下真乃天纵奇才!”苏慧娘忍不住惊叹道,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这些农法,闻所未闻,却句句切中要害,若真能推行,必是泽被万民之功业!慧娘……慧娘愿竭尽所能,协助殿下将此农书编撰成册!”
她的脸上因兴奋而泛起红晕,看向李贞的目光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崇拜和折服。
这个男人,不仅有权谋胆识,更有如此经世济民的实学!
这比任何诗词歌赋、权术争斗,都更让她心折。她毕生所追求的“立言”立功,似乎在此刻找到了最坚实的依托。
李贞看到她眼中闪烁的光芒,知道火候已到。他微笑道:“此事非一日之功,也需慧娘你这博学之士,将我所言梳理成文,考据典故,使之有本可依,有迹可循。你可愿助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请大家收藏:(m.zjsw.org)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