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江南这一役战果之辉煌,在沿江生化史上堪称史无前例,后无再现的一笔。从奔赴江南到四个分厂出成品,仅二十七天。纵横百余里,南北三十余里的土地上三百多名收尿员为沿江生化厂工作。二十七天,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大熟,居然就能打开这么大的局面,就是一个公社一天能做好工作嘛,也还得,啊,且慢。二十七天,四家分厂,5+6+7+9,正好二十七个公社,一天一社;要知道每社都得经过与公社领导交涉、召开妇女主任会议、确定收尿员、召开收尿员会议、孕妇登记造册、发放用具器材,这些也不可能在一两天内完成啊;更何况还有分厂厂址选定、租房、安置生产生活设施、运输生产生活物资,还有从收尿到出成品的一系列过程,你说二十七天够用吗?可向河渠这个先遣组硬是将许许多多的工作都摁在二十七天里做掉了。
告诉你件小事就知道工作是不是容易做了。在后塍分厂开始收尿的头一天,十几名收尿员集中开会,听收尿要点及注意事项。技术员阮秀芹用沿江土话跟大家讲课,除一名妇女是江北嫁来的外,其余谁也听不懂。幸亏先遣组成员都是当兵的出身,都会来几句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这才连说带比划地让大家弄明白了意思。吃一堑长一智,后来的讲课就用上了油印的资料,外加沿江式普通活,才解决了难题。笔者曾问起三位当事人是怎样创出这奇迹的,他们只能说事,却说不出个道道;细看向河渠的日记,也没找出个诀窍,要说一定要总结的话,只有一个字“苦”。
说实话,我不是记者,面对这惊人的成果,写不出妙笔生花的文章,创出这一战果的全过程都是些琐琐碎碎事情的堆砌,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事迹,除了苦还是苦,不信你读读他的诗词。
说起向河渠的诗词,不敢恭维,说不出有多高的水平。我是不懂诗词的,但也听说诗言志,不赤裸裸地说出来,要让形象说话;说形象要有听觉、触觉、味觉、视觉的效果,要有跳动性。向河渠的诗词,形象思维少,逻辑思维多;直抒多,含蓄少。王梨花就曾劝过他不要将写诗填词作为他事业的主攻方向,甚至不宜将其作为次要的目标,原因就在于他性格古板,不灵活,少浪漫,不是个写诗填词的料子。向河渠听从了心上人的劝诫,诗词类书籍虽占据书橱的一格,诗词格律之类的书也陈列其中,但满是尘埃,恐怕是翻阅很少的缘故,不过他依然时不时地写一首两首的。这时候的他已不是将写诗填词当作写诗填词了,而是或记事,或抒怀的方式。之所以要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读者:你读他的诗词,不要指望欣赏他的艺术,只要了解他写的是什么就够了。行了,闲话少说,我来摘录他的诗词。为阅读方便起见,我把它标出数字来。
一、江上有船不开航,过江旅客喧嚷嚷。何来巨手摧浓雾,汽笛长鸣过大江。
二、大河无迹山无痕,对面朦胧不见人。船抛锚、车停站,旅客彷徨心不宁。
都怨老天没趣味,凭甚硬留太绝情。但愿雾散日照空,坐船乘车奔前程。
三、重雾锁江不开航,拨雾寻路出沿江。铁轮滚滚西去也,老天何苦空逞强。
四、拨雾寻路出沿江,朦朦胧胧到张黄。意从此处买舟去,谁知也是不开航。
世事常与愿相违,无奈驱车再奔忙。
五、奔波跋涉八圩港,急急匆匆汗直淌。车出城、步下乡,太阳下山寻旅馆。
六、冷面冷饼冷汤淘,强吞硬噎为腹饱。可恨冷饼无赖极,竟扯同伴喉起泡。
这六首诗说的是他们出征那天,沿江渡口因雾大不开船,四人拨转车头,向西疾驰,到下一个码头,也不开船,再向西,都因为雾大不开船,天已晚了,只好住旅馆,饥肠碌碌,错过了吃饭时间,用冷面冷饼冷汤充饥。问起是谁性急,喉咙竟吃起了泡,都说记不得了,大概不是方国成就是顾国强吧。
如今的江南水泥路、柏油路,路况极佳,可在那1980年的时候,路况比江北还要差,向河渠在诗中说:
七、长山寿山石头多,山头光秃少树木。山路崎岖行走难,新鞋半天底磨破。
运粮运草运肥料,肩挑背驼真辛苦。建国已然三十年,为何山路还如故?
在这种路上奔波工作,辛苦是不必说的,你看他们在路上的情景:
八、西去东莱遭沛颠,疙瘩洼塘紧相连。单车欲散浑身汗,东扭西歪到福前。
九、离开东莱穿后塍,席卷风雨到青阳。三十里地啊三十里船,陆地行船不用帆。
雨又大风又急,车轮滚滚水飞溅。大路穿梭眨眼过,小路泥泞奔波难。
路滑扶车当拐杖,泥泞双手推向前。为不失信冒风雨,再大困难也等闲。
十、埋头蹬车赴后塍,风沙扑面眼难睁。沿途风景无暇看,一心早脱眼前尘。
十一、坎坷崎岖又一庄,力不胜任也勉强。气喘吁吁还得走,疙瘩道尽才坦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成败人生路请大家收藏:(m.zjsw.org)成败人生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