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雪终于歇了,像被谁收走了漫天的盐粒,只在咸阳城的屋檐下留了些细碎的冰棱,映着初升的暖阳,泛着晶莹的光。一轮红日从渭水东边的地平线爬上来,把金色的光洒在咸阳宫的琉璃瓦上,瓦缝里残留的雪粒瞬间化成细小的水珠,顺着瓦当滴下来,在青砖地上砸出一个个小小的湿痕。风也软了许多,裹着渭水畔湿润的水汽,掠过殿角的铜铃时,只让铃舌轻轻晃了晃,发出 “叮铃” 一声轻响,没了前些日子的刺骨劲儿,这样的好天气,连咸阳宫的石狮子都像是少了几分威严,多了些暖意。
咸阳宫大殿内,比往常更显庄重。三十六级白玉台阶从殿门延伸到龙椅前,每级台阶的边缘都打磨得光滑如镜,映着两侧百官的身影。文武官员分列两侧,手里的笏板泛着温润的木纹,有的是楠木做的,有的是檀木的,还有几个老臣用的是先帝赐的象牙笏板,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黄。大家都站得笔直,却没人敢出声,只有殿外偶尔传来的铜铃声和内侍轻缓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
始皇坐在龙椅上,身上的玄色龙袍绣着十二章纹,日、月、星辰的图案在阳光下流转着金线的光泽,腰间系着的玉带是和田玉做的,上面雕刻着九条盘龙,龙眼里嵌着红宝石,随着他的呼吸轻轻晃动。他手里捏着一卷明黄色的圣旨,绢布是江南进贡的云锦,上面用朱砂画着祥云纹,正文是他亲笔写的小篆,笔画遒劲有力,每个字都透着帝王的威严。
“秦风、扶苏,上前听旨。” 始皇的声音不高,却像带着穿透力,清清楚楚地传到大殿的每个角落,比殿外的暖阳更让人安心。他的手指轻轻拂过圣旨的边缘,眼神扫过下方的两人,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许。
秦风、扶苏连忙从队列里走出来,脚步轻缓地走到殿中,膝盖刚碰到冰凉的青砖,就听到始皇继续开口:“扶苏府邸所设讲坛,自开办以来,广纳百家之言,墨家谈机关便民,农家论农法增产,法家议法治改苛,皆为大秦安稳、百姓福祉,朕心甚慰。”
始皇顿了顿,展开圣旨,绢布的明黄在烛火下格外醒目,他缓缓念道:“今朕下旨,赐扶苏府邸讲坛为‘咸阳讲坛’,准其公开讲学,每月初一、十五开坛,凡诸子百家、农师工匠、寒门学子,皆可向扶苏府递呈讲席申请,经核验后便可开讲;寻常平民欲听讲者,无需凭证,可直接前往,各级官府不得干预、不得阻挠,违者按律论处。”
殿内的百官都屏住了呼吸,连站在后排的小吏都忍不住抬头,眼里满是惊讶 ——“咸阳讲坛” 这个名字,带着 “官方认可” 的意味,以往只有官署、宗庙才会被陛下赐名,一个私人府邸的讲坛能得此殊荣,还是头一遭。
始皇没在意百官的反应,继续念道:“另赐‘百家共论’匾额一方,着少府监王师傅亲自监制,用楠木为材,赤金镶字,悬挂于讲坛木台正梁之上,以彰其‘汇百家、谋民生’之功。自今日起,咸阳讲坛所呈民生良策、改法建议,可直接密封入奏朕前,无需经尚书省、丞相府中转,朕将优先审议,择善而从。”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秦风、扶苏齐声叩拜,额头贴在冰凉的青砖上,能清晰地感觉到暖意从心里往四肢漫,从最初躲在书房偷偷讲学,怕李斯找茬;到后来扩到庭院,仍心有忐忑;如今陛下赐名、赐匾、赐直达天听的特权,这一路的艰辛,总算有了最好的结果。
“起来吧。” 始皇抬手,示意两人起身,嘴角微微勾起一抹笑意,“明日少府便会将匾额送去,你二人好生布置。下月初一的开坛,朕倒想亲自去看看,听听农家讲冬小麦防冻,看看墨家的新农具。”
“臣(儿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两人起身时,秦风的布袍下摆沾了点青砖上的灰尘,他却没在意,只觉得手里的圣旨仿佛有千斤重,这不是一张简单的绢布,是陛下对民生的重视,是百姓对好日子的期盼。
“陛下英明!” 户部尚书第一个出列,手里的楠木笏板微微晃动,难掩激动,“咸阳讲坛公开讲学,广纳贤才,日后大秦的农法、法治定能更上一层楼!臣替关中百姓谢过陛下!”
“陛下英明!”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连之前跟着李斯反对讲坛的御史府官员,也躬身道贺,李斯被押入大牢后,御史府群龙无首,没人再敢触陛下的逆鳞,更何况 “直接入奏” 的特权,明摆着陛下要把讲坛当成 “民生智囊”,谁也不想错过这个结交的机会。
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秦风的布袍上,暖融融的。他看着殿内百官的笑脸,突然想起第一次开坛时的样子,那时只有李岩、王述几个贵族,躲在扶苏府的书房里,连烛火都不敢点太亮,生怕被李斯的眼线发现。而现在,朝堂之上,陛下亲赐名,百官齐道贺,这不仅仅是讲坛的胜利,更是民生的胜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请大家收藏:(m.zjsw.org)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