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乡亲,各位公子,今天咱们讲民生专场,就说三件实在事:怎么种麦子能防冻,怎么修水利能浇地,怎么防旱能保收成。” 秦风的声音不高,却像带着股穿透力,清清楚楚地传到庭院的每个角落,连站在围墙边的人都能听得明明白白,“都是跟大家过日子息息相关的事,大家有啥不懂的,随时举手问,不用客气,也不用怕说错,咱们就是一起商量怎么多收粮。”
台下的平民都笑了,紧张感一下子少了大半。张二嫂抱着孩子,忍不住往前凑了凑,举手的时候还怕挡着后面的人,胳膊只抬到胸口:“秦先生,俺家的麦子刚出苗,也就一寸高,去年冬天冻坏了一半,心疼得俺直哭,今年咋防才能不冻啊?”
秦风笑着点头,从木台上拿起一个麦种模型,是墨家弟子昨天连夜做的,外面裹着一层薄泥,里面是晒干的麦种,还插着几根细细的麦苗。“张嫂子别急,防冻有两个简单法子,咱们平民都能做到。” 他走下木台,脚步轻缓地走到张二嫂身边,把模型递到她手里,指着模型外层的薄泥,“第一个法子,在麦垄旁边盖层稻草,就像给麦子盖小棉袄,冷风吹不透;第二个法子,在霜降前浇次水,水结冰后能护着麦根,这叫‘冻水’,去年杨村的佃户都这么做,麦子没冻坏一棵,开春长得比别的地壮实。”
张二嫂接过模型,仔细看了看,还用手指摸了摸那层薄泥,恍然大悟:“俺懂了!俺回去就跟村里的人说,明天就去拾稻草,给麦子盖‘棉袄’!” 旁边的平民也跟着点头,有的还掏出小本子记下来,虽然大多不识字,却用画的,画个稻草堆在麦子旁边,像个小房子。
庭院里的气氛越来越热乎,平民们纷纷举手提问,胳膊像一片小树苗似的竖了起来。一个穿粗布短打的佃户站起来,手里拿着个小土块,是从自家地里带来的:“秦先生,俺家的地在坡上,浇水得挑着桶往上走,一趟就得半个时辰,太费劲了,有没有省劲的法子啊?”
“有!用墨家的小水车!” 秦风指了指木台旁边的水车模型,墨离赶紧把模型推过来,是用桑木做的,比水桶大不了多少,叶片是榆木的,打磨得光滑。“你看这水车,不用人挑水,靠风力就能转,把坡下的水引上来,日浇三亩地没问题。” 秦风转了转水车的轴,叶片 “哗啦” 转起来,“俺们已经在杨村装了十台,佃户们都说省劲,下次开坛,咱们可以组织大家去杨村看,现场教怎么装。”
佃户高兴得直点头,把土块揣回怀里:“俺回去就跟里正说,俺们村也装几台,再也不用挑水了!”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也举手,声音有点小,秦风赶紧凑过去:“老人家,您说,俺听着呢。” 老奶奶手里攥着个干瘪的粟穗,是去年旱天收的:“秦先生,俺家的地太干,今年夏天旱了两个月,粟都没长饱满,咋防旱啊?”
“防旱有两个法子,都简单。” 秦风蹲下来,跟老奶奶平视,“第一个,修小田埂,像棋盘一样,一格一格的,下雨的时候能存水,不让水顺着坡流走;第二个,在地里埋‘水囊’,就是用羊皮缝的袋子,装满水,埋在麦垄旁边,水慢慢渗出来,能顶半个月旱。” 他让墨家弟子拿了个羊皮水囊过来,水囊是新缝的,还带着点羊皮的腥味,“你看这水囊,能装两桶水,埋在地里不占地,还管用。”
老奶奶接过水囊,摸了摸,连说 “好”,把干瘪的粟穗递给秦风:“这是俺去年收的,明年用您说的法子,肯定能收饱满的!”
小豆子也举着小手,踮着脚尖,生怕秦风看不见:“秦先生!秦先生!俺想种麦子,咋种才能让麦子长高高,比俺还高?”
秦风赶紧蹲下来,摸了摸小豆子的头,小豆子的头发软软的,带着点汗味:“小豆子要先把土翻松,像给土地挠痒痒,让土透气;然后把麦种撒匀,别太密,不然麦子会挤得长不高;最后盖层薄土,浇点水,麦子就会长高高了。下次来,先生给你带麦种,你自己种好不好?”
小豆子高兴得蹦起来,手里的布偶都掉在了地上,阿木赶紧帮他捡起来,拍了拍上面的灰:“小心点,别把布偶弄丢了。” 小豆子接过布偶,攥在手里,大声说 “谢谢秦先生!俺要种出最高的麦子!”
就在这时,人群后面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不大,却让喧闹的庭院瞬间安静了些:“秦先生…… 俺…… 俺能问个事儿不?”
大家都转过头,只见一个老汉拄着拐杖,慢慢从人群里走出来。他穿着件深蓝色的旧棉袄,袖口磨破了,露出里面发黄的棉絮,领口还沾着点泥土,是路上不小心摔的。头发花白,贴在头皮上,脸上满是皱纹,像被风吹皱的土地,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是他自己种的粟穗,用粗麻绳捆着,穗子已经干了,却还透着点金黄。
他是栎阳县的王老汉,家里有三亩地,种了一辈子粟和麦,去年听南方来的货郎说,稻子亩产比麦高两石,可关中缺水种不了,他就一直惦记着,这次听说咸阳讲坛讲民生,特意让儿子用小车推来,想问问能不能种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爪机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爪机书屋!
喜欢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请大家收藏:(m.zjsw.org)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