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且寒冷。刚进十月,北京城就飘起了鹅毛大雪,紫禁城的金瓦红墙很快被皑皑白雪覆盖,天地间一片肃穆。这个冬天,对大明王朝而言,注定要在史书上留下沉重的一笔——在短短三个月内,帝国的两位擎天玉柱、文臣武将的领袖人物,内阁首辅徐阶与靖国公陈祖义,先后因病逝世。他们的离世,不仅让满朝文武陷入悲痛,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一、文华殿的最后一课:老臣的临终谏言
十月十五的清晨,文华殿后院的暖阁内弥漫着浓重的药味。七十三岁的徐阶躺在病榻上,面色苍白,气息微弱。这位历经三朝、执掌内阁十余年的老臣,已经病得不能下床了。当张煜龙推开繁重的政务前来探望时,徐阶挣扎着想要起身行礼,被皇帝轻轻按住。
元辅不必多礼,好生躺着。张煜龙在榻边的绣墩上坐下,仔细端详着这位为大明江山操劳一生的老臣。徐阶的头发已经全白,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但那双眼睛依然保持着睿智的光芒。
陛下...徐阶的声音虚弱但清晰,老臣...怕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他从枕边颤巍巍地取出一本奏折,这是老臣...对朝局的最后思考,请陛下...过目。
奏折上用工整的小楷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是徐阶在病中断断续续写就的。内容涵盖朝政的方方面面:
第一,关于新政推行。徐阶肯定了过去几年改革的成效,但提醒皇帝要防止变法成为更法,强调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改革需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
第二,关于海运与运河的关系。他指出虽然海运利益巨大,但运河作为连接南北的经济命脉,其战略地位不可替代,必须保持畅通。
第三,关于皇子教育。他特别强调储君培养要以为本,注重品德修养,避免过早接触权术。
第四,关于用人之道。他建议要新旧并用,既要重用年轻有为的新人,也要发挥老臣的经验优势。
陛下...徐阶喘着气,目光中充满期待,老臣这一生,最庆幸的是看到了海清河晏的盛世景象,看到了蒸汽机车的奇迹,更看到了皇长子的仁厚聪慧...大明江山,后继有人啊...
张煜龙紧紧握住老臣冰凉的手,郑重承诺:元辅放心,你说的每一句话,朕都铭记在心。
三天后,徐阶安然离世。临终前,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陛下...一定要保重龙体...这位为大明奉献一生的老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牵挂的依然是君王和国家。
二、南洋的最后一战:老将的绝唱
几乎在同一时期,万里之外的满剌加,另一位帝国栋梁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靖国公陈祖义自三月在爪哇海重伤后,身体就一直未能康复。但这位老将即便躺在病榻上,依然坚持处理军务。
十一月初的一天,郑茂匆忙进入病房禀报:国公,荷兰人的三艘战舰出现在马六甲海峡外,似有挑衅之意!
陈祖义闻言,挣扎着要坐起来:扶我...去炮台...
在众人的搀扶下,六十八岁的老将军登上了满剌加要塞的最高点。虽然身体虚弱,但他拿起望远镜时,眼神立即变得锐利如鹰。观察片刻后,他下达了一系列精准的指令:
镇海号率两艘巡航舰出击,但不主动接战,保持威慑态势;
立即派人接触荷兰指挥官,表明我方不愿开战但绝不畏战的立场;
同时将这个情况通报葡萄牙人,让他们明白当前的局势。
这一系列部署,既展现了强硬的立场,又给荷兰人留下了回旋的余地。果然,三天后,荷舰队悄然撤离。这场可能爆发的冲突,在陈祖义的运筹帷幄下消弭于无形。
这是老将军指挥的最后一战。战后第二天,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临终前,他将郑茂叫到床前,留下了最后的嘱托:
海权之争...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持久...要建立制度...培养人才...
最后,他望着北方,轻声说道:告诉陛下...老臣先去海上...替他探路了...
三、紫禁城的雪夜:君主的孤独与决心
当两封讣告先后送达京师时,北京城正笼罩在漫天飞雪中。张煜龙独自站在乾清宫的廊下,望着皑皑白雪覆盖的宫殿群,久久不语。徐阶的谆谆教诲、陈祖义的赤胆忠心,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
冯保小心翼翼地走近:陛下,请节哀...
冯保,张煜龙的声音有些沙哑,你说,为什么栋梁之才,总是走得这么早?
陛下...徐阁老享年七十三,陈国公六十有八,都已算是高寿了...
是啊...张煜龙长叹一声,可是朕...还需要他们啊...
这一夜,皇帝没有像往常一样批阅奏章,而是在暖阁中独坐至天明。桌上摊开着徐阶的遗折和陈祖义的最后一份军报。烛光摇曳中,这位年轻的帝王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身为君主的孤独与责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朕的大学时代请大家收藏:(m.zjsw.org)朕的大学时代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