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起来,找夜鹰拿了车辆手续,转账付了车款。临牌也给办好了,核对无误,和夜鹰道别,开启美食之旅!
首当其冲当然是羊肉泡馍。这次在夜鹰的介绍下没去老孙家,而是到了一个老城区里的不起眼的小店“西来轩”,夜鹰介绍这家可是两代人传承的几十年老店。店里坐满了老老少少,一人一个馍,聊着天,掰着馍。这是一道需要耐心的美食,也体现了西安人慢生活的仪式感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哲学。
下午带许旭去碑林逛了逛,碑林博物馆实在原西安孔庙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保留了孔庙原有的建筑格局,由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等明清建筑组成,形成了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收藏自汉代至现代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其中被誉为国宝的三组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刻立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用汉文和叙利亚文两种文字记载了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唐代传播的情况,被誉为中国基督教之昆仑,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石碑之一。该碑文记述了景教由叙利亚教士阿罗本从波斯传入西安,唐太宗亲自迎宾的事迹,成为基督教在唐代传入中国最有力的证据。
《开成石经》
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石刻经书,刻成于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共114石,228面,65万余字,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等12部儒家经典124。历时7年刻成,被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对研究经学史、政治史、书法史等具有极大价值1。这是现存最厚最重的一部石质图书,在中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石台孝经》
刻立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以隶书书写,是碑林迎客第一碑。碑身由四块青石合成,碑底有三层石台阶,形制独特,融汇两代天子(唐玄宗、太子李亨)不同书体于一身,在古代碑刻中独树一帜,价值非凡。
此外,碑林还收藏有怀仁集王羲之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等书法名作,以及昭陵六骏等石刻艺术精品。(以上摘抄自碑林博物馆介绍。)
馆内还有很多书法名家的碑刻拓片出售,像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董其昌等等,爱好书法的朋友可以买回家收藏临摹,实在中国书法、石刻的宝藏。
出了碑林,在感受完艺术和文化的熏陶之后,老潼关肉夹馍一定是要来一个的。这家肉夹馍在杨安哲第一次来西安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虽然肉夹馍买到了全国各地,杨安哲却从没感受过哪怕接近的味道,这次终于再续前缘。
许旭说:“肉夹馍我吃过啊,没什么特别的。”
杨安哲嘿嘿一笑说:“你试试,不一样的,不过想好哦,吃了这家的,你再也吃不下其他肉夹馍了。”
许旭不相信的接过咬了一口:“我操!”果然是不一样,那馍烤的外酥里韧,那卤肉肥不腻、瘦不柴。一口下去,酥脆、绵韧、耙糯的混合口感,麦香、卤香冲击味蕾。
许旭最被塞满,喉咙发出咕噜声:“嗯唔!再来一个。”
杨安哲摆摆手说:“你知道在西安最令人恨的牙痒痒的事,是啥吗?”
许旭咽下嘴中的肉夹馍惊奇道:“有啥恨的?我觉得西安挺好的。”
杨安哲平静的说:“一会儿你就能体会到了,最可恨的就是~你只有一个胃~!!”
“哈哈哈,有那么夸张吗?”许旭大笑道。
杨安哲指头点点许旭说:“吃一个就行了,待会儿你就知道饿了。”
结果在经历了在挂满明星合影的小马烤肉店里,裹着孜然、茴香粉鲜嫩的铁签烤肉,贾三灌汤包子馆里藏在薄薄面皮里一口鲜美无比的汤汁,老童家腊牛羊肉店……,许旭终于知道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撑不下,实在撑不下!咱明天再来行吗?”许旭摆着手投降了。
杨安哲指着人头攒动的街道说:“这条街一半都还没走到呢。”
许旭摇着手说:“我服了,我也只有一个胃啊!”
“行吧,明天再来,现在去大唐不夜城消消食吧。”杨安哲也是顶到嗓子眼了。
大唐不夜城,坐落于大雁塔脚下,是一条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步行街。漫步其间,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盛世长安。仿唐建筑飞檐斗拱、层楼叠榭,在灯光的映照下尽显古朴典雅与庄重华贵。街道两旁,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形态各异的花灯将街区装点得如梦似幻。中央的雕塑和喷泉在灯光的环绕下,更添一份灵动与壮美。贞观广场上,李世民骑马塑像巍然矗立,灯光在其铠甲上流转,仿佛正讲述着“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传奇。
诗仙李白身披宽袍广袖,衣襟随风翻卷,右手高举酒壶仰天畅饮,左手轻拂长剑,脚步微晃似醉非醉,眉宇间凝着睥睨天下的豪情与疏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懂策划的潜水员果然是位酿酒师请大家收藏:(m.zjsw.org)懂策划的潜水员果然是位酿酒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