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木的决断迅速而高效。与杨老的会面属于最高机密,具体谈话内容不得而知,但结果显而易见。数日后,一个代号为“溯源”的绝密项目在国家层面悄然启动,保密等级被提到了最高。
项目组由多领域顶尖专家组成,涵盖了考古学、历史学、地质物理学、天体力学、信息工程乃至少数几位研究“非传统科学”的国宝级学者。负责人是一位姓陈的将军,作风严谨,目光如炬,直接对最高层负责。许木和木冰媚作为关键信息提供者和“信物”持有人,被纳入项目核心领导小组,拥有相当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当木冰媚第一次踏入位于京郊某处地下深处的“溯源”项目指挥部时,看着那些穿着各式制服或白大褂、神情专注的专家,看着墙壁上巨大的电子屏幕显示着黄河古道卫星图、星象运行模拟以及各种复杂的数据流,她深刻地意识到,这件事的性质已经完全改变了。个人和家族的恩怨情仇,在此刻都显得渺小,他们已然成为国家意志延伸的一部分。
项目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评估风险并制定周密计划。专家们对守陵人透露的信息进行了反复推演和论证,尽管其中关于“源初之力”的部分听起来如同神话,但基于许木和木冰媚在内蒙古的亲身经历以及玉佩展现出的非凡特性(经检测,其材质确实含有未知的放射性同位素,能与特定频段的宇宙背景辐射产生微弱共振),没有人敢轻易否定。结论是:必须假设最坏情况,即“潜龙之秘”确实蕴含巨大能量或信息,必须确保其绝对掌控在国家手中,并防止任何外部势力干扰或抢夺。
基于此,“联合科考”的行动方案被确定下来。这不再是一次私人的探险,而是一次由国家力量主导、许氏集团提供部分资金和外围支持的、旨在保护性发掘和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重大科学行动。对外宣称,是进行“黄河流域古代文明遗迹综合科考”,并邀请了少数几家权威媒体进行有限度的跟踪报道,以掩盖真实目的。
行动前夕,指挥部召开了最后一次全体会议。陈将军站在巨大的显示屏前,神色肃穆:
“同志们,‘溯源’行动意义重大,可能关乎国家未来的战略安全与科技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安全、完整地获取目标遗迹内的所有信息与可能存在的特殊物质,并确保整个过程绝对保密,万无一失!任何外部干扰,必须坚决排除!”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最后落在许木和木冰媚身上:“许先生,木小姐,你们是这次行动的关键。‘信物’的运用和遗迹的开启,需要你们的密切配合。请务必听从指挥,确保安全。”
许木沉稳点头:“明白,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木冰媚也郑重应下,她能感受到肩膀上沉甸甸的国家使命。
庞大的科考队开始向内蒙古磴口集结。为了不引起过多注意,队伍化整为零,以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名义分批进入目标区域。先进的探测设备、武装护卫人员、科研后勤团队,在军方和国安部门的协调下,悄无声息地布控在“龙王回头”河湾周围,形成了一张无形的天罗地网。
许木和木冰媚在艾伦以及一个精锐特勤小队的护卫下,直接乘坐直升机抵达了当初那个发现入口的山坳。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几位核心专家,包括一位头发花白、对古代机关颇有研究的考古学家孙教授,以及一位负责能量监测的物理学家赵院士。
再次来到这片熟悉的戈壁滩,木冰媚心情复杂。上一次,是两人怀着各自的目的私下探寻,险象环生;这一次,他们身后站着强大的国家力量,但前路的未知与凶险,却丝毫未减。
按照计划,在“北斗指寅”的天象时机到来前,科考队需要完成对入口区域的彻底勘察和加固,并建立起临时指挥所和应急撤离通道。
专业的工程人员利用小型钻探和设备,对崖壁内部进行了更精确的扫描,确认了内部存在一个巨大的、结构复杂的空洞系统,其年代远超常规认知的明清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上古。能量监测仪器也在入口附近捕捉到了持续但微弱的、非自然的能量波动,与玉佩的共振频率吻合。
孙教授仔细研究了石门上的九龙图案和那个凹槽,啧啧称奇:“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啊!这绝非明代工匠所能为,其纹路蕴含着极其古老的数学和天文知识,这凹槽与玉佩的契合度,达到了微米级别!这背后代表的文明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所有发现都在不断印证着守陵人话语的真实性,也让整个科考队的气氛更加紧张和期待。
木冰媚和许木被安排在临时搭建的、具备三防功能的指挥帐篷里休息,保存体力,等待最关键时刻的到来。帐篷里,两人相对无言,都能看到彼此眼中的凝重。
“害怕吗?”许木轻声问,如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外那样。
木冰媚看着外面忙碌穿梭的人影和远处奔腾的黄河,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怕,但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她转头看向他,“这一次,我们不是为自己而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向上之河请大家收藏:(m.zjsw.org)向上之河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