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号”信号的骤然中断,如同一声丧钟,在“新纪元”总部以及所有关注此事的人类心中敲响。静思堂内,那最后定格的、布满雪花的、展示着几何晶体构造体一角的画面,如同一个冰冷的墓碑,宣告了第一次主动接触的惨痛失败。绝望与恐慌的情绪,如同无形的瘟疫,开始在全球知情的高层和科学界内部悄然蔓延。
然而,就在这近乎凝固的绝望氛围中,“信使号”在失联前最后几毫秒,以最高压缩比和冗余校验方式拼命发送回来的、一段极其短暂且破碎的数据包,经过通讯中继站不懈的努力,终于被完整接收并成功解码。
这并非什么新的发现或通讯记录,而是“信使号”自身传感器和“孔子”AI核心日志在最后时刻的记录。它像是一份濒死前的“黑匣子”报告,忠实地记录了从发现构造体到被捕获、直至信号中断的全过程。
全球最顶尖的数据分析团队、物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以及逻辑学家,立刻投入了对这份残存数据的分析工作。他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试图从这文明的“遗言”中,找到一丝线索,哪怕只是关于敌人(如果那能称之为敌人的话)的一点点信息。
数据分析工作在高度保密和紧张的状态下进行。数日不眠不休的解析、模拟、推演之后,一份初步分析报告被呈送到了静思堂。
报告的内容,让所有阅读者都感到一种深沉的、混合着震惊与荒谬的寒意。
报告指出,在“信使号”被那无形力场捕获后的极短时间内(大约持续了1.7秒),构造体对“信使号”进行了一次高速、全面的“扫描”。这次扫描并非物理层面的拆解,而是更接近于一种……信息层面的解析与评估。
扫描的重点,集中在了“信使号”的数据库——“文明精华库”,以及其AI核心“孔子”上。
分析数据显示,在扫描过程中,那个由几何晶体构成的构造体,其内部那庞大而冰冷的逻辑核心,在处理人类文明数据库的海量信息时,并未出现明显的波动。无论是复杂的数学公式、精妙的物理定律,还是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严谨的社会结构分析,都被它以一种近乎“浏览”的方式平稳处理,仿佛在查阅一份内容尚可但并无特别之处的资料。
然而,当扫描触及到数据库中的哲学、伦理学、艺术以及“孔子”AI核心中那些关于“辩证逻辑”、“中庸之道”、“仁爱”、“牺牲”等非纯粹逻辑的概念时,构造体的逻辑核心,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但被“信使号”敏感仪器清晰捕捉到的异常。
报告中将这次异常描述为:“逻辑核心出现持续约一纳秒的‘困惑’状态。”
“困惑”!
这个词用在这样一个冰冷、庞大、似乎只遵循绝对数学规律的构造体上,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却又如此触目惊心。
数据分析团队进一步还原了当时的情景:
当构造体的逻辑流接触到数据库中关于“舍生取义”的东方哲学论述时,其核心试图将“个体生命终结”与“抽象道义价值”这两个变量建立逻辑等式,但失败了。在它的逻辑框架内,个体的存在是信息集合的载体,其终结意味着信息载体的永久损失,这与“价值创造”或“增益”在数学上是矛盾的。
当它扫描到“孔子”AI核心中关于“爱超越死亡”的伦理设定时(这是木冰清坚持加入的,旨在体现人类情感的非理性力量),其逻辑核心再次试图理解这种“超越物理存在和基因延续”的、纯粹精神层面的联结,结果同样导致了无法化解的逻辑冲突。
尤其是当它接触到那些艺术作品——贝多芬音乐中澎湃的情感、梵高画作中扭曲而炽热的笔触、诗歌中无法被字面意思完全概括的意境……这些无法被量化的、充满了主观性和模糊性的信息,在构造体的逻辑核心中,引发了一连串微小的、试图对其进行“标准化”和“逻辑化”处理的尝试,但所有这些尝试都迅速以失败告终。
这些人类文明中最引以为傲的、体现了人性光辉与复杂性的部分,在那个追求绝对逻辑纯净的“考官”面前,变成了一堆无法被理解、无法被归类、甚至无法被有效处理的“逻辑噪声”或“系统异常”。
那一纳秒的“困惑”,正是其庞大逻辑体系在面对这些“不合理”却又确实存在的信息时,所产生的短暂“卡顿”。
“它们……无法理解我们。” 一位参与分析的心理学家,带着难以置信的语气说道,“不是不愿意理解,是它们的认知架构,从根本上就缺乏处理这类信息的‘逻辑单元’。我们的情感、我们的艺术、我们的伦理……对它们而言,就像是电脑病毒,或者……宇宙背景辐射中无法解释的异常波动。”
这个结论,让静思堂内的众人面面相觑,心情复杂。
一方面,这解释了为什么对方的信号如此冰冷,为什么“信使号”会如此轻易地被捕获——因为在对方看来,这或许并非敌对行为,而更像是一种对“异常现象”的“采集”和“分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向上之河请大家收藏:(m.zjsw.org)向上之河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