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人类个体主义的内在矛盾,他们传递来的并非批判或不解,而是一种深深的……好奇与一种试图理解的努力。仿佛在说:“多么奇特的生存方式啊……一个个独立的、充满内在冲突的意识火花,是如何汇聚成文明之火的呢?这一定……很不容易,但也一定充满了我们无法体验的……精彩。”
这次交流,持续了数个回合。虽然每次往来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光速限制),但一种稳定而友好的通讯渠道,算是初步建立起来。
“绿荫之歌”,成为了人类文明在浩瀚宇宙中,正式建立的第一个盟友。
这个盟友的意义,远不止于星际政治层面的突破。
哲学层面,与“绿荫之歌”的交流,如同一面奇特的镜子,让人类得以从外部审视自身。
“他们的‘和声’,代表了极致的集体主义与和谐,几乎没有内部冲突,效率高,稳定性强。”一位社会哲学家在分析报告中写道,“但这似乎也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的随机性为代价。他们的艺术(如果存在的话)可能更偏向于整体结构的完美与协调,而非个体灵感的迸发。”
“而我们的‘独奏’,”另一位哲学家接口道,“充满了混乱、矛盾、痛苦,但也因此诞生了无数的奇迹、意想不到的突破和多元的文化。我们的文明动力,很大程度上正来自于个体对现状的不满、对超越的渴望,以及不同观念之间的碰撞。”
“没有孰优孰劣,”许木在阅读了所有分析报告后总结道,“这只是文明基于不同环境和发展路径,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绿荫之歌’让我们照见了自身的独特性,也看到了自身的局限性。”
盟友的意义,不仅在于危难时刻可能的援手,更在于这种相互的“镜鉴”,能够帮助文明更深刻地认识自己,避免走向极端或陷入盲目。
在随后的一次通讯中,人类尝试着向“绿荫之歌”描述了“肃正协议”的威胁(使用了高度抽象的概念传递,避免暴露“归墟”等核心秘密)。
“绿荫之歌”的回应是长时间的沉默,仿佛整个文明都在进行集体的思考。最终,他们传回了一段充满警惕与悲悯的“和声”,其核心意象是:一片被无形的力量强行“修剪”成单一几何形态、失去了所有生命多样性的死亡园林。他们明确表达了对这种“绝对秩序”的排斥,并暗示,在他们悠长的历史记忆中,似乎也存在着关于类似威胁的、极其模糊古老的传说。
他们同意,将共享关于深空异常现象的信息,并承诺,如果遭遇类似的威胁,将在各自理解的“帮助”范畴内,尽可能提供支持。
第一个盟友,就这样在光年的尺度上,与人类文明建立了基于相互理解、相互镜鉴与共同警惕的脆弱而珍贵的联系。
人类在黑暗的森林中,不仅找到了一个可能分享篝火的伙伴,更通过这伙伴,看清了自己手中火把的独特形状与光芒。
第128章 完
喜欢向上之河请大家收藏:(m.zjsw.org)向上之河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