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就是闹觉?或者单纯地闹脾气?小孩子不都这样吗?饿一顿就好了?
她收拾了碗筷,决定采取冷处理:“不想吃就不吃吧,饿了再说。”
她没再去哄他,自己草草吃了几口饭,开始收拾厨房。客厅里,小来的哭声渐渐小了下去,变成了断断续续的抽噎,后来就没了声音。来来以为他哭累了睡着了。
等她收拾完出去一看,小家伙确实歪在沙发上,但并没睡,眼睛睁着,望着窗外黑漆漆的夜空,小脸上还有未干的泪痕,表情呆呆的,不知道在想什么。那样子,看起来可怜极了,又让来来心里一软。
她走过去,坐在他身边,把他搂进怀里。小来没有挣扎,温顺地靠着,但身体还是有点僵硬。
“好了,不哭了。”来来拍着他的背,声音柔和下来,“告诉妈妈,到底怎么了?是不是在幼儿园遇到不开心的事了?”
小来在她怀里摇了摇头,小声说:“没有。”
“那是身体不舒服吗?肚子疼?头疼?”来来继续试探。
小来又摇了摇头。
来来没辙了。问不出所以然,孩子又这副模样,她只能归结于“孩子偶尔的情绪病”,也许睡一觉就好了。
她给他洗了澡,换了睡衣。整个过程,小来都异常配合,但也异常沉默,不像平时那样在浴室里玩水嬉闹。躺在床上,来来给他读绘本,他也只是安静地听着,不像往常那样积极提问或者抢着说下一句。
读完故事,关了灯。来来亲了亲他的额头:“晚安,宝贝。”
“妈妈晚安。”小来的声音细细的,在黑暗中传来。
来来带上门,心里那点隐隐约约的不安却始终挥之不去。她总觉得,小来今天的反应,和平时单纯的闹脾气不太一样。那种低落、委屈、抗拒沟通的状态,更像是什么事情压在了心里。
她坐在客厅沙发上,拿起手机,下意识地点开了幼儿园的家长群。群里没什么特别的消息,只有几个家长在讨论周末亲子活动的事情。
也许……是自己想多了?太敏感了?
就在她准备放下手机,去洗漱的时候,微信突然“叮”地响了一声,弹出一条新消息。
发信人赫然是——小来的班主任,李老师。
来来的心莫名一跳,这个时间点,老师突然私聊她?通常只有在特殊情况才会这样。
她赶紧点开。
李老师的消息很长,看得出来是仔细斟酌过的:
【小来妈妈,晚上好,打扰了。有件事想跟您沟通一下。今天下午,班里小朋友自由活动的时候,发生了一点小意外。小来和他最好的朋友轩轩,因为都想玩同一个新的轨道小火车玩具,争执了起来。过程中,小来可能比较着急,推了轩轩一下,轩轩没站稳,摔倒了,膝盖擦破了一点皮(已经校医处理过,没事了)。】
看到这里,来来心里猛地一沉!打架了?还推人?把小朋友弄伤了?
她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这么暴力!
她几乎能想象出当时的场面,以及对方家长可能会有的反应。一股火气夹杂着尴尬和担心瞬间冲了上来。
但李老师的消息还在继续,后面的内容,却完全出乎了她的意料:
【当时我就在旁边,立刻处理了。也批评了小来,告诉他不管多想要玩具,动手推人是不对的,并要求他向轩道了歉。轩轩小朋友也接受了道歉,两个孩子后来看起来算是和好了。】
【但是,事后我发现小来的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整个下午都闷闷不乐,点心也没吃几口,和他说话反应也很慢。我下午单独抱了抱他,问他是不是还在难过,他点头,小声说了一句:“李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我好难过……”】
【我感觉,小来对于自己推了好朋友、导致对方受伤这件事,内心非常自责和后悔。他的难过和反常,可能更多是源于这种内心的冲突和愧疚感,而不仅仅是挨了批评。这孩子心思比较细腻敏感,可能把这件事看得很重。】
【所以想特意跟您说明一下情况,让您心里有个数。晚上回家如果孩子情绪还是不好,或者不愿意说,希望您能多安抚一下,引导他认识到错误以后改正就好,不要过度沉浸在自责里。也别说他,他已经知道错了。孩子们之间的摩擦很正常,过去就好了。麻烦您了!】
长长的几段话,来来反复看了两三遍。
原来是这样!
根本不是她想的闹觉、无理取闹,或者单纯的脾气差!
是因为和好朋友发生了冲突,失手推了人,看到了后果,内心正在经历巨大的自责、后悔和难过!所以他放学时那样蔫,所以他不吃饭,所以他哭,所以他拒绝沟通——因为他还没办法很好地处理这么复杂的负面情绪,他被那种“我做了错事,我伤害了好朋友”的愧疚感给淹没了!
而来来自己,却只是简单粗暴地把他的行为定义为“不听话”、“闹脾气”,甚至还想冷处理、饿他一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饭店真实见闻录请大家收藏:(m.zjsw.org)饭店真实见闻录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