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盯着他看了很久,目光仿佛能看穿他的灵魂。终于,他起身,走到墙边取下那盏青灯。灯很旧,灯身刻着“守心”二字,灯芯是银丝编的,点燃后火焰呈深青色,像幽泉之火。
他把灯放在桌上,点燃油芯。
火焰跳了一下,变成深青色。
“看。”他说。
刘斌低头。
奇迹发生了。
残卷上的字开始动。
原本歪斜的笔画慢慢拉直,顺序重组,像被无形的手整理。那些看不懂的符号渐渐连成句子,每一句都有节奏,像可以唱出来的调子。更奇怪的是,这些文字在空中投下淡淡的影子,影子不断变化,一会儿像鸟,一会儿像龙,最后变成一段完整的口诀。
“这不是诗技。”老人说,“这是诗魂的根本。教你把自己的心炼进诗里,让诗不只是文字,而是命的一部分。”
刘斌闭上眼。
他想起三年前,张红站在第九柱前回头看他那一眼。他想起墨核烫在手心的感觉,想起北陵震动时脚底传来的呼唤。他把这些记忆一点点沉下去,压进胸口,像把火封进炉子里。
突然,他感觉到体内有一股气在动。
不是从丹田升起,是从心脏开始的。那股气顺着经脉走,每到一处,就留下一点温热。等它绕完一圈,他睁开了眼。
桌上的残卷,已经变成一段完整的心法。
共分三章:凝神、炼意、赋形。
第一章讲如何用感情带动五感六识,让心意和诗文合一;第二章讲“炼意”,要把一生的执念、遗憾、信念全都投入诗句中,让它有“生命”;第三章最难,叫“赋形”,要求修行者用自己的精血融入笔墨,真正做到“一字一命,一句一劫”。
“你看到了。”老人说。
刘斌点头:“我明白了。要用感情做引,把所有执念都烧进诗魂里。”
“对。”老人收起灯,“但这法子伤身。每一次运转,都在耗命。练得越深,活得越短。”
刘斌低头看着自己的手。
掌心浮现出一层淡淡的光,蓝中带金,像刚融化的铜水。他握了握拳,光没散。
他说:“只要能守住该守的东西,命从来不是代价。”
老人没说话。
他走到角落,从柜子里拿出一本薄册,递给刘斌:“这是‘九息归元法’,教你分段吸纳诗气,避免一次冲垮神识。每天只能练一次,多则必伤。”
刘斌接过册子,翻开第一页。上面只有三行字,讲呼吸节奏:
吸不过三,呼不过五。
息断之时,心归其位。
九息圆满,方可纳诗。
字不多,但藏着道理。他合上册子,放进包袱。
然后他盘腿坐下,开始调整呼吸。吸两下,呼三下,再吸一下,停半秒。和地脉的节奏一样。
体内的气又动了。
这次比刚才强,像一根细线在血管里游走。走到喉咙时,他觉得发紧,像要咳出来。他咬牙,继续引导它往下压。
气沉入丹田。
一瞬间,全身发热。
汗从额头渗出,刚一流下就被冻住,形成一道道冰痕。手指微微抽搐,经脉像被针扎。但他没停,反而加快呼吸,想引入第二波诗气。
错了。
刹那间,胸口像被重锤砸中,一口血喷了出来,洒在地上。
老人淡淡道:“我说过,每天只能一次。”
刘斌喘着气,擦掉嘴角血迹,低声道:“我只是……想试试极限在哪里。”
“你的极限不在今天。”老人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重新刮起的风雪,“真正的修行,是忍耐。是日复一日面对同样的痛苦,却不退缩。”
刘斌沉默很久,终于点头。
他重新坐正,这次更小心。按照九息归元法的节奏,慢慢引导气息运行。这一次,诗气顺利进入丹田,没有反噬。他感到一股暖流在体内循环,精神也好了一些。
他睁开眼,额头全是汗。但眼神比之前亮了很多。
老人看着他,轻声说:“路已指明,行则由你。”
刘斌站起身,向老人鞠了一躬。
他回到屋子中间,重新坐下,准备再试一次。
他的手搭在紫竹笔上,呼吸慢慢平稳。
屋外,风又起来了。
雪拍在窗纸上,沙沙响。
……
夜深了。
刘斌还在练。
他已经连续三次尝试运转心法,前两次失败,第三次才勉强成功。每次失败都会头痛、呕血,但他坚持。他知道,这种痛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老人没管他,只是偶尔添柴、煮茶,或低声念几句古诗。那些诗句听不出出处,语调特别,好像来自另一个时代。每当他念诗时,墙上的旧书就会轻轻颤动,像是在回应。
直到午夜,刘斌终于停下。
他满头大汗,脸色苍白,但眼里闪着坚定的光。
他拿出残卷,再次看。
现在,他能隐约读懂一些内容了。那不只是一段预言,更像是一份传承的契约——只有完成特定仪式,才能唤醒沉睡在诗源深处的“守诗人”之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诗魂封神请大家收藏:(m.zjsw.org)诗魂封神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