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那张纸条,像一道冰冷的枷锁,悄然锁住了苏北的呼吸。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拥有秘密的人,更成了一个被未知目光时刻审视的“目标”。这种认知彻底改变了他的行为模式。他走路时脊背会下意识微微绷紧,在公共场所总会选择一个能纵观全局的角落,与人交谈时,一部分注意力永远在观察对方的微表情,试图分辨那后面是否藏着“观测者”的审视。
他将那本黑色笔记本转移了地方,塞进了图书馆一个无人问津的旧书区,某本厚重词典被掏空的内页里。记录变得更加简洁,甚至开始使用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符号。
期中考试后,班级里的氛围似乎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一种无形的竞争意识在暗流中滋长,尤其是在那些有望在期末争夺更高排名和竞赛资格的学生之间。苏北能清晰地感觉到,落在他身上的目光,除了林晚晴那种探究和李锐那种沉默的观察,又多了一些来自其他优秀生的、带着衡量与比较的注视。
他像一面镜子,被动地反射着周围的一切,同时又要小心翼翼地隐藏镜面后的真实影像。
十一月底,学校宣布筹备“创新科技大赛”,鼓励跨学科、有实用性的项目。通知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对于旨在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林晚晴找到了苏北。这次,她没有绕圈子,直接开门见山:“苏北,组队吗?科技大赛。”
苏北抬起眼,看着她。她今天扎着利落的马尾,眼神明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为什么找我?”他问,声音平静,听不出情绪。
“因为你不一样。”林晚晴坦然道,目光毫不避讳地直视着他,“我看过你解那道数学竞赛最后一题的思路,那不是常规训练能得到的。还有你长跑时的耐力,化学实验时……虽然出了意外,但你当时的反应速度极快。我需要一个能跳出框架思考、可能带来惊喜的队友。”
她的话像针一样,精准地刺中苏北试图掩盖的核心。他沉默着,内心急速权衡。参加大赛意味着更高的曝光度,可能引来“观测者”更密切的关注。但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个机会——一个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观察自身能力在“创新”领域表现的机会,甚至……或许能接触到更多信息。
“项目方向?”他问。
“初步设想是基于图像识别和传感器技术的‘智能导盲辅助系统’。”林晚晴显然早有准备,“技术上涉及编程、硬件集成和简单的算法,但核心难点在于如何更精准地识别复杂路况并及时反馈。我觉得……你或许能在‘识别模式’上提供一些独特的想法。”
“独特的想法”,一个模糊又指向明确的词。苏北看着林晚晴,她眼中闪烁着挑战和期待的光芒。她像是一个高明的猎手,抛出了一个他难以拒绝的诱饵。
“我需要考虑一下。”苏北没有立刻答应。
“没问题。”林晚晴似乎预料到这个回答,笑了笑,“想好了告诉我。不过要快,找队友的时间不多了。”
她转身离开,步伐轻快。苏北看着她离去的背影,心中复杂。林晚晴像一面擦得锃亮的镜子,清晰地照出了他身上的“异常”,并试图利用这“异常”。与她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晚上回到宿舍,他罕见地没有立刻投入学习,而是拿出手机,翻到了与张翼的聊天界面。最后一条信息,还是他一周前发出的,问她那边天气如何,没有回复。他点开输入框,手指悬在屏幕上方,犹豫了很久,最终只打出了三个字:
“在干嘛?”
发送。然后是将手机静音,屏幕朝下扣在桌上。他需要一点来自“过去”的微光,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回应,来平衡此刻被“观测”和“探究”包围的窒息感。
然而,一夜过去,手机屏幕始终没有亮起。
第二天课间,苏北找到了林晚晴。
“我加入。”他说。
林晚晴眼中闪过一丝胜利的光芒,随即伸出手:“合作愉快。”
苏北看着她的手,顿了顿,才伸手轻轻一握。她的手掌温暖而有力。
“不过,”苏北补充道,目光平静地看着她,“我希望项目的主导思路和分工明确。我的‘想法’,只作为参考。”
这是在划清界限,也是在自我保护。
林晚晴愣了一下,随即笑容更深:“当然。我们是队友,互相尊重是基础。”
项目小组就此成立,除了苏北和林晚晴,李锐也被林晚晴拉拢进来,负责硬件部分和严谨的逻辑校验。李锐对此没有表示异议,只是推了推眼镜,对苏北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于是,一个奇特的组合形成了:目标明确、积极进取的组织者林晚晴;沉默寡言、逻辑至上的技术保障李锐;以及藏着秘密、能力莫测,被半邀请半算计拉入伙的苏北。
苏北看着他的两位新队友,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两面镜子之间。一面映照出林晚晴毫不掩饰的野心与探究,另一面映照出李锐沉默背后可能的观察与记录。而他自己的影像,则在两面镜子的反射中,变得支离破碎,真假难辨。
他深吸一口气,投入到项目前期的资料搜集中。他知道,这个科技大赛项目,不仅仅是一场学术竞赛,更是一个新的舞台,一个可能暴露更多秘密,也可能让他窥见“观测者”真面目的危险棋局。他必须步步为营,在镜子的夹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喜欢北翼之盟请大家收藏:(m.zjsw.org)北翼之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