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的金秋,阳光透过香樟树的枝叶,在江城大学的林荫道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林建国背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帆布书包,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校园地图,站在刻有 “立德树人” 校训的石碑前,眼神里满是敬畏与憧憬 —— 这是他踏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也是他人生旅程中全新的起点。作为林家第一代大学生,他深知这份机会来之不易,肩上承载着家人的期望与自己多年的梦想。
林建国就读的机械工程系,是江城大学的王牌专业。第一次走进专业课教室,他就被讲台上的投影仪、实验台上的精密仪器深深吸引 —— 这些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的设备,如今就摆在眼前,让他对未来的学习充满期待。开学第一堂专业课,系主任站在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机械图纸说:“同学们,你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大学生,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希望。机械工程是工业的基石,学好这门专业,将来能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出大力!” 主任的话像一颗种子,在林建国心里扎下了根,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学好专业知识的决心。
大学的学习节奏远比中学紧张。每天清晨,林建国都是宿舍里第一个起床的人,他会背着书包去教学楼的自习室,趁着清晨的安静时光背诵专业术语、梳理知识点;课堂上,他总是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老师讲解机械原理、工程制图,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重点和疑问;课后,他会带着问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图书馆里关于机械工程的中外书籍,几乎被他翻了个遍。有一次,为了弄明白一个复杂的机械结构设计,他在图书馆里待了整整一天,直到闭馆的铃声响起,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机械工程专业的实验课,是林建国最期待的课程。第一次走进实验室,他看着眼前的车床、铣床、钻床,既熟悉又陌生 —— 熟悉的是这些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父亲维修铺里的工具相似,陌生的是实验室的设备更精密、功能更齐全。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第一次尝试用铣床加工零件,从绘制图纸到调整设备参数,再到精准切割,每一个步骤都小心翼翼。当一个完整的齿轮零件从机器上取下来时,他激动得手都在抖,仿佛看到了未来自己参与国家工业建设的样子。
“林建国,你这零件加工得真精准,比我做的好多了!” 旁边的同学王强凑过来看了看,忍不住赞叹道。王强来自农村,和林建国一样,也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两人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课后,他们常常一起去自习室复习,一起去实验室做实验,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互相讨论,有时候为了一个专业难题,能争论到深夜。王强的数学基础好,常常帮林建国梳理数学公式;林建国则有实践经验,能结合维修铺的经历,给王强讲解机械结构的实际应用,两人在互相帮助中共同进步。
除了专业学习,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也让林建国开阔了眼界。学校经常举办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校演讲。每次有讲座,林建国都会提前去占座,认真聆听专家们分享的前沿技术和学术观点。有一次,一位从德国回来的工程师受邀来校讲座,分享了国外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和工业发展理念,林建国听得格外入神,笔记本上记满了要点。讲座结束后,他还鼓起勇气向工程师请教了关于机械自动化的问题,工程师耐心地给他解答,还推荐了几本相关的书籍,让他受益匪浅。
学校的社团活动也丰富多彩。林建国加入了 “科技发明协会”,协会里的成员都是来自各个院系的科技爱好者。在这里,他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大家一起讨论科技发明的想法,一起动手制作小发明。有一次,协会组织开展 “节能减排” 发明比赛,林建国和王强还有另外两位同学组成了团队,决定设计一款 “节能型车床”。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林建国在维修铺的实践经验,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里制作模型。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们的 “节能型车床” 模型终于完成,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在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这次比赛让林建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 将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工程师,为国家的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的图书馆,是林建国最常去的地方。除了专业书籍,他还喜欢阅读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图书馆里,他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保尔?柯察金的坚强意志所感动;读了《中国近代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富强的重要性;读了《资本论》,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理解。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让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五世同堂记请大家收藏:(m.zjsw.org)五世同堂记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