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青石镇,桂花飘香,林家大宅里却弥漫着既喜悦又不舍的氛围。堂妹林晓雅正背着双肩包,手里拉着行李箱,准备前往机场——她即将远赴美国留学,攻读市场营销专业。全家人都来为她送行,祖父握着她的手,眼里满是期盼:“孩子,到了国外要好好读书,但也别光顾着学习,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些新东西回来。”晓雅用力点点头:“爷爷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这一幕,与三十年前父亲高中毕业时的场景截然不同,也生动诠释了林家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
三十年前,林家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读书只为混口饭吃”的层面。那时候,祖父总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早点嫁人过日子才是正经事;男孩子要是考不上大学,就回家里的加工厂干活,也能养家糊口。”父亲高中毕业时,本来有机会去县城当教师,可祖父觉得“当教师工资低,不如回厂里帮忙实在”,硬是让父亲放弃了机会。姑姑更是只读到初中就辍学了,对此她一直耿耿于怀:“那时候我成绩那么好,要是能继续读书,说不定现在也能有份体面的工作。”
教育观念的转变,始于堂叔的经历。堂叔年轻时成绩优异,却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只能去上海打工。在上海的日子里,他深刻体会到“没文化寸步难行”——因为不懂电脑操作,错失了好几次晋升的机会;因为英语不好,无法和外国客户沟通,只能看着订单被同事抢走。后来,堂叔靠着自己的努力,在上海创办了公司,但他始终觉得“知识不够用”,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他常常对家里人说:“现在这个社会,没有知识、没有能力是不行的,一定要让孩子们好好读书,接受好的教育。”
随着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父亲也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企业引入先进设备和管理软件后,很多老员工因为文化水平低,无法操作新设备、使用新软件,父亲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请人培训。他感慨地说:“咱们企业要发展,就需要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才。咱们自己的孩子要是不重视教育,将来怎么能接手家族的事业,怎么能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强?”
从那以后,林家开始格外重视子女的教育。在学业成绩方面,家族成员达成共识: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家里专门为孩子们开辟了一间书房,里面摆满了各种书籍和学习资料;只要孩子们提出需要辅导资料或学习用品,家长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满足;还专门请了家教,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补课。表妹林晓雯上小学时数学成绩不好,父亲特意请了镇上中学的数学老师来家里辅导她,经过一年的努力,晓雯的数学成绩从班级倒数跃升到了前十名。
但林家的教育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学业成绩,更注重培养子女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祖父常常说:“现在的孩子不能只做‘书呆子’,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此,家里鼓励孩子们参加各种兴趣班和社会实践活动。堂兄林浩然喜欢画画,家里就送他去参加美术培训班,还经常带他去美术馆看展览;表妹林晓雅擅长演讲,家里支持她参加各种演讲比赛,锻炼她的表达能力;我喜欢写作,父亲就鼓励我向报社投稿,还为我订阅了各种文学杂志。
在社会实践方面,家族企业成了孩子们的“实践基地”。每到寒暑假,孩子们都会到企业里帮忙,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堂兄在包装设计部门帮忙,跟着表妹学习设计软件,还自己设计了几款农产品包装,其中一款“青溪河风光”包装还获得了当地的设计大奖;晓雅在电商部门帮忙,负责直播带货和客服工作,她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亲和力,赢得了很多顾客的喜爱;我则在办公室帮忙整理资料、撰写文案,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办公技能。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子女出国留学深造也成了林家教育观念更新的重要体现。堂叔在上海打拼多年,深知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他的儿子林梓轩高中毕业后,堂叔就决定送他去英国留学,攻读国际贸易专业。当时,曾祖有些担心:“孩子年纪这么小,去那么远的地方,要是受欺负了怎么办?”堂叔耐心地解释:“妈,现在是全球化时代,让梓轩去国外留学,不仅能学到先进的知识和理念,还能开阔眼界,培养国际化视野,这对他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您放心,我会经常和他联系的。”
梓轩在英国留学期间,非常努力,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他利用假期去欧洲各国旅游,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还在一家跨国公司实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毕业回国后,梓轩加入了家族企业,负责国际贸易业务。他凭借着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成功为企业开拓了欧洲市场,将林家的农产品出口到了十几个国家。曾祖看着梓轩取得的成绩,高兴地说:“还是出国留学好,咱们的孩子也成了‘国际人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五世同堂记请大家收藏:(m.zjsw.org)五世同堂记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