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找到自性?自性又是什么呢?
自性是从本源意识中备份出来的宏观自我意识最基础的根骨,是宏观一体中自我意识的基础意识频率。自性形成了在广义本源内周复生灭流转中每一个意识体的意识底色。
当然,每一个“独立”的意识体在自己宏观的生命历程中,依据经历多少都会加入不同的自我特性,有的时候这特性甚至可以全然地屏蔽或扭曲了内在自性。开悟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闻道、辩证、寻道、识道、问道、悟道、证道、守道、遵道的过程。这里的“道”可不是宗教,而是本实相体系内规则之力的表现形式。
什么是规则之力呢?
规则之力是意识规范实相体系内事物发展与演变的底层基础逻辑程序。比如你要在电脑中创建一个程序,让它展现出一个你指定的基础物理法则,而其它子系统可以自匹配随机生成,但不可违背第一基础物理法则。
比如着名的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on)就是最简化版的规则之力,它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并展现出“道”的自动生化能力。
道的作用力并非是普世的,不同的系统内被创建它的主体意识赋予着不同的道,所以有了狭义的道和广义的道。狭义的道是影响你当下生命体验的内在规则之力,而广义的道是允许意识体在它设立的亚空间内设定这样的规则之力。
在规范内会不断地出现各种的意外,让丰满的想象被骨感的现实击打得稀碎。最后“创世”意识终于放弃了永无止境地给自己的系统去打“补丁”,而把一切交托给混沌体系,自己只坚守初心和观察。
当各种渴望引发的尝试带来的有为法被自我意识通透地领会后,清净的不仁逐渐让自我的触角从摆弄万物的责任感中撤回。这时意识体慢慢地发现了被隐藏在万物内核中的自性,那是源自宏观本源的自性。一切的一切在自然的状态中,会依据内在无明的动力与渴望展开自己的运化生灭。
当你始终沉浸在这完美的体系中时,你无法察觉到它的完美,所以内在总是有一种冲动去更加地完善它,而最终发现自己的冲动原来也是这完美系统中被计算好的变量——你曾经的冲动与不再冲动的思想起落也是被系统计算在内的一个环节。
宏观整体时刻都在变化着,在无序的混沌中有序地运作着自己的道。而这道,从一开始就被写入到了群体的内在自性中。
觉知有它,发觉有它,找到它,与它同行,聆听它的教诲,最终与它融通为一,就是一路的修行。
自性是很虚缈的,无形无相。它频率极高,与本源同频。只有意识、心境足够清明的时候,才可以在意识基线附近感知到它。它是一种意识的状态,它有着自己的理念风格。当你足够地谦卑与安静的时候能感知到它的脉动。有人说那是上德、爱、善,被它感动的时候,你会充满感动与力量,有被呵护、被包裹、被充盈的感觉。
心轮狂转,能量上达天顶,投射苍穹,下透至阴,连通大地。能量澎湃,如脉搏般跳动着,每一个毛孔中都释放出金色的光芒,犹如一个徐徐旋转着的太阳。
这与道家修炼金丹不同。金丹是把自己内在搞个蓄电池出来,因为是在认知理念上把自己与天地万物二分出一个我来,一切的诉求都是基于我的。而与自性融合更像是佛家的无我,其结果是与天地同辉同寿。
倒不是佛教的法门要比道教的高,只是各自努力的方向有所不同。其实道教也可以与佛教最终殊途同归的,即所谓万法归宗。就好像佛教也有小乘与大乘的阶梯一样,没有自觉或觉他、利己或利人的是与非、适合自己当下的、与自己根器能良好匹配的法门就是好法门。
从角色到演员、从演员到导演,直到编剧、投资方,这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需要经历,需要生活,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与广度,这样才能理解课业的意义。坦然地接纳,睿智地达成,最后才能有足够的积淀去投身于自己的“艺术”创作。
意识的诞生与基础意识的由来
如果搜索意识这一名词的定义,那一定会让你很失望,因为基本上都和人与脑做了直接的关联性定义。显然这一解释在认知上是狭隘的、物理的,而意识本身恰巧是广泛的、非物理属性的一种存在。
我们经常把传递意识的过程说成意识波,而波是很物理的表述形式。进而由于名词带来的认知局限性,意识的产生、存在、传递、解读也就被物理化了。意识被物化的结果就是可观察性的实相坍缩,符合了科学后的它失去了其宏观套叠的本质。
意识的产生是相当复杂又简单到随机的事件。意识的运用显化出了包括我们宇宙在内的一切,所以单纯地在本宇宙面向上去追究它显然是误解的,这导致一个明显的悖论:没有宇宙前就有了意识,那连宇宙都没有呢,谁拥有这个意识呢?你看,无法证伪,所以很不科学,也失去了逻辑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虚空法界,细雨着请大家收藏:(m.zjsw.org)虚空法界,细雨着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