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合看到这里 , 发现大师兄在旁批注了一首小诗: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很简单的几句话 , 人合却觉得自己怎么也看不懂 , 只好继续 往后探究。
人合想: 那些总觉得自己活得很累的人 , 不是求不得就是舍 不得 , 亦或在得而复失时更觉挫败痛苦 , 结果日日想着怎么 趋吉避凶 , 唯恐在无常中避之不及 , 活得提心吊胆 。 好像受 惊的兔子 , 天上防着鹰 , 草里防着狼 , 地上防着蛇 , 远处还 要防着猎人 。 可这 “得失生灭聚散 ”都是周期中的必然 , 花 无百日红 , 人无再少年 , 活在对无常的担忧中 , 又无法逃避 无常的起落 , 是一种很悲催无奈的生命体验。
那些日日辛苦图谋着这个那个的人 , 到头来离世时发现不但 两手空空 , 连与生俱来的生命老本都赔光了 , 不知会作何感想。
觉受是角色我对当前故事线的主观感触,其中苦乐是基于得 失心比较出来的。很多时候哪怕确有所得未有所失,但当与 他人攀比时,快乐也就转为愁苦了,续而嗔怨气恼随思而动。
世人常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可少有人知道,绝对的均衡在多 元的混沌 自然中本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起落涨跌来去得失构 成了流动性的势能,这势能让生机得以展现。失去势能的 自 然就会变成死水一滩,所以任何时候绝对的均衡都是系统要 极力避免的。我们可以追求动态的相对平衡,但追求平等的 绝对均衡是很无知的幼稚想法。因为一切都是能量波的显化, 而在波动中起伏摇摆就是常态。
苦乐得失之思想判断出 自 肉身头脑的第六识,忧喜悲恐这些 情感与内心 中的第七识相应,好恶亲疏这样的感触来自神魂 的第八识直觉; 而到了第九识如来藏,观察一切事物的视角 因抬升得够高,视野中看到了往复的周期,也就不再执意计 较一时的得失了,那些因角色故事线中利益得失、生死聚散、 所欲不遂产生的情绪变化也就释怀了,犹如编剧不会因看 自 己的话剧而被剧情感动到流泪。
角 色我的所受都是第八识“ 阿赖耶识 ”到第六识“ 头脑意识 ” 间的 自我感触,是二分心生化出的比较心在后台作祟。 陷入攀比的角色会被欲念裹挟,慢慢地失去 自 己的明觉。
第七识又称“末那识 ”,是梵语中“ 思量 ”的意思,又叫心 思。 “ 思 ”与“ 想 ”是两码事: 想由相生,是头脑第六识的 产物; 而思是心理活动,故名心思。再来才是神识神智。想 是对比判别, 思是组织逻辑,智上知下日,智生于忧患, 日 字表示“光 ”, 明 白、知“道 ”者智也。
阿赖耶 ( ā-lay a) ,梵语,其意是“执着 ”。阿赖耶识是第 八识,也就是神魂之识 。神魂投身入到当前角色中来参与色 界的故事,所见识的世界和世人都是这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变 现的一部分。
小乘说本身本世皆为梦幻泡影,若能学会放下,就可得解脱; 只要心无挂碍,不再计较得失利弊,就可活得很潇洒;只要 认命,顺从命运的摆布,就不会因挣扎造作而苦恼 。要是活 着的时候没有不甘与怨恨,那步入轮回时就不会被嗔怨不甘 之念牵引, 坠入更深一层的轮回体验中。
这套逻辑确实是符合小轮回体系中现实状况的,但若想借由 这种认知与行为突破自我神魂现有的意识瓶颈,却实难做到。 小乘可说是“无过、无悔 ”的一生,但因匮乏必要的反思觉 悟,无法促成 自我认知上的突破,对 自我所存在的故有短板 也助益不大。
若想突破第八识的现有认知瓶颈,需要进入到更广大的认知领域中,在足够高度的全然中,总览三界中一切, 了然所谓 的 自我神魂与 自我角色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都深刻地具有宏 观寓意、暗藏平衡体验所需的觉悟素材,进而明白矩阵内的 人生起落、遭遇得失,不是苍天无眼、人世不公、世人冷漠, 而是自己的选择与平行实相中的平衡体验。
杀人者被杀,救人的得助,有所得者必有所失,有所失者必 有所得。一处死去,一处出生,在一处显现,在另一处消失。
大乘经中说,人世间、 中 阴里、冥界中、天堂上的种种体验 经历都是善缘,无论角色在哪个位面中经历何种的“聚散得 失生死 ”,都最终会为增智带来领悟启迪,是为达成无漏认 知的实践过程。若是能清楚地了知到这一点,就不再会视磨 砺为苦、担心损失、畏惧生死交替的转化,每日都可活在有 所领悟的法喜里,通过转识的智慧在更大尺度上看待角色在 三界中的遭遇,理解一切所遇都是剧情中一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虚空法界,细雨着请大家收藏:(m.zjsw.org)虚空法界,细雨着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