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那句“民心是杆秤”,如同无形的鞭子,抽打在李鸣风心头,也为他指明了方向。资金困局的破局点,不在冰冷的数字游戏,而在人心向背,在能否真正解决像王德顺家这样最具代表性、也最揪心的痛点。
李鸣风立刻召集陈芳、刘强以及县住建局、民政局派来的政策骨干,关起门来,对王德顺家等十几户“违章扩建特困户”进行专题攻坚。
“政策底线不能破,违章建筑部分,无法获得等值产权补偿。”李鸣风开门见山,“但‘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必须解决他们的实际居住困难!思路要打开!”
经过激烈讨论和反复测算,一个在政策框架内寻求最大弹性的方案逐渐成型。合法有证部分,按政策足额补偿。违章扩建部分,按无证房最低标准给予搬迁补助。 在原有救助基金基础上,设立“特殊困难家庭安居保障专项资金”,资金来源为县财政配套、社会捐赠,李鸣风带头捐出一个月工资,并发动街道干部和辖区企业以及未来捆绑开发项目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保障房“兜底+优惠”,对于王德顺家这种确实无法通过补偿款解决住房问题的特困户,由街道协调县保障房中心,优先提供一套小户型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采用“梯度减免”模式,基础租金按保障房标准收取。扣除王德顺夫妇的低保金、王强的残疾补助后,剩余租金部分,由“安居保障专项资金”承担70%。家庭只需承担剩余的30%。后续关怀, 街道民政部门将其纳入长期帮扶对象,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救助等支持。
这个方案的核心,是用保障房解决“住有所居”的刚需,用专项资金承担大部分租金压力,让特困户能真正住得进、住得起、住得稳。既没有突破产权政策的底线,又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政策温度和兜底保障。
方案初定,李鸣风亲自带着详细的说明材料,先向郑卫国汇报。
郑卫国仔细看完,眉头舒展了一些:“嗯,这个思路……可行!没有突破政策红线,又实实在在解决了困难。资金压力分摊了,县财政需要拿出的部分是可控的。鸣风,你用心了!”他提笔在方案上签下“原则同意,请方书记阅示”。
拿着郑卫国签批的方案,李鸣风深吸一口气,敲响了方文山办公室的门。
方文山正在批阅文件,示意他坐下。李鸣风没有过多铺垫,直接将方案和郑卫国的意见呈上,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解决思路和王德顺家等特困户的困境。
“方书记,这是我们在政策框架内,能想到的最优解。核心就是‘保障房兜底+梯度租金减免’,确保最困难的群众不因棚改流离失所,真正实现‘住有所居’的改造初衷。”李鸣风语气诚恳而坚定。
方文山逐页翻阅方案,看得非常仔细,尤其关注资金来源、租金分担比例和政策依据部分。良久,他放下材料,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目光深邃地看向李鸣风:
“方案设计得很细致,考虑了政策刚性和民生柔性。梯度减免的想法,有创新。”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但是,鸣风同志,这需要钱。‘安居保障专项资金’不是无源之水。县财政的压力,郑县长跟我交过底。省级试点批文一天不下,社会资本一天不进场,这个方案的可持续性就存疑。王德顺家的问题解决了,如果后续资金跟不上,其他类似的困难户怎么办?民心这杆秤,一头是特困户的安居,另一头,可是财政的可持续和项目的整体推进!砝码放不好,秤就会失衡!”
方文山的担忧直指核心:资金!没有省级试点批文撬动社会资本,仅靠县财政和临时筹措的资金,无法支撑整个项目,更无法确保“梯度减免”这类长期承诺的兑现!民心工程,不能变成半拉子工程或财政窟窿!
李鸣风迎着方文山审视的目光,挺直了腰板:“方书记,您的担忧正是我们最大的痛点!省级试点批文,是‘北洼子’的命门!我向您汇报一个最新情况:省自然资源厅孙建国副处长昨晚给我打过电话,省厅关于将‘北洼子’纳入‘低效用地再开发及历史遗留问题化解’首批试点的联合请示,已经正式上报省政府!只待常务会审议!”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方书记,我知道这有不确定性。但我恳请您,再给我十天时间!十天之内,我亲自跑省城,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盯住这个批文!同时,我会同步接触‘苏省供销集团’和再次恳请‘苏北建工’提前介入部分应急工程!如果十天之后,试点批文仍无明确进展,或者无法引入实质性启动资金……”
李鸣风的声音斩钉截铁:“我李鸣风,自愿辞去榆林街道党工委书记职务!并承担‘北洼子’项目因资金问题停滞的一切责任!”
办公室里一片寂静。方文山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深深地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却敢扛起如山重担的街道书记。辞职担责,这不仅仅是表态,更是将个人的政治前途与“北洼子”的成败死死绑定在了一起!这份魄力和担当,让他动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zjsw.org)重生之问道官途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