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考察团的行程安排得异常紧凑,李鸣风心知这是刘建国有意为之。但他早有准备,在密集的参观考察中,总能找到机会与关键人物深入交流。
第三天傍晚,考察团下榻的酒店会议室里,李鸣风召集核心成员开小会。
“各位,这两天看了这么多,有什么感想?”李鸣风开门见山。
发改委副主任王强率先发言:“最深的感受是思想解放程度。这里的企业家敢想敢干,政府敢于放权。”
“说到了点子上。”李鸣风赞许地点头,“我们省最大的问题,就是条条框框太多,干部思想保守。”
科技厅长插话:“但是李书记,有些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阻力很大啊。”
“所以要讲究策略。”李鸣风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我准备在稀土产业上率先突破,打造改革样板。”
众人精神一振。稀土产业是李鸣风分管的重点领域,也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具体怎么做?”王强问。
“三管齐下。”李鸣风成竹在胸,“一是推动稀土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三是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工信厅长有些担忧:“引进战略投资者,会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所以要设置黄金股。”李鸣风早已考虑周全,“政府保留一票否决权,既吸引资本,又守住底线。”
这次小会持续到深夜。李鸣风不仅明确了改革方向,更借机考察了各位干部的能力和态度。
散会后,王强特意留下:“李书记,有件事想向您汇报。”
“说吧。”
“出发前,刘书记的秘书找我谈话,暗示我不要太积极。”王强压低声音,“还说...还说稀土这块蛋糕太大,一个人吃不下。”
李鸣风冷笑:“果然如此。你怎么回答的?”
“我说一切按程序办事。”王强谨慎地说。
“回答得好。”李鸣风拍拍他的肩,“记住,只要出于公心,就不用怕。”
第四天,考察团参观一家高科技企业时,发生了一个插曲。企业董事长在介绍情况时,突然话锋一转:“听说贵省的稀土资源很丰富,我们公司正好需要稳定的稀土供应...”
陪同的当地领导立即接话:“这可是个好机会!李书记,您看...”
所有人都看向李鸣风。这家企业背景复杂,与刘建国的关系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鸣风不慌不忙:“稀土合作是大事,需要严格论证。我们欢迎所有有诚意的企业,但必须公开透明,按市场规则办事。”
这话滴水不漏,既没有拒绝,也没有承诺,把皮球踢了回去。
当晚,李鸣风接到刘建国的电话:“鸣风啊,听说今天有企业想合作?这是好事啊,要积极推进。”
“建国书记放心,我会按程序办理。”李鸣风回答。
挂掉电话,李鸣风陷入沉思。刘建国如此急切,说明这家企业确实与他关系密切。
考察最后一天,李鸣风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临时增加行程,拜访了当地一位已经退下来的老领导。
这位老领导虽然退居二线,但在京城仍有不小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他与刘建国的靠山素有嫌隙。
“李书记年轻有为啊。”老领导意味深长地说,“现在像你这样既懂经济又讲政治的干部不多了。”
“老领导过奖了。我这次来,主要是想请教稀土产业发展的问题。”
两人谈了很久。临别时,老领导送李鸣风到门口,看似随意地说:“我有个侄子在国土资源部工作,以后你们可以多联系。”
这是一份重要的人脉资源。李鸣风明白,老领导这是在表达支持。
考察结束,返回省城的飞机上,李鸣风闭目养神,脑海中却在飞速运转。这次考察,不仅学习了经验,更建立了人脉,摸清了对手的动向。
但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果然,回到省城的第二天,刘建国就召开常委会,听取考察汇报。
李鸣风的汇报条理清晰,既肯定了考察收获,也不回避本省存在的问题。但当谈到改革建议时,刘建国开始发难。
“鸣风同志的建议很好,但有些可能过于激进。”刘建国说,“比如稀土产业改革,牵涉面太广,还是要稳妥些。”
几个刘系常委立即附和:“书记说得对。”“改革要循序渐进。”
李鸣风早有准备:“我完全同意稳妥推进。所以建议先试点,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和企业先行先试。”
“试点是个办法。”刘建国勉强同意,“那试点选在哪里?”
“北山市。”李鸣风抛出早已想好的方案,“那里稀土资源丰富,又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这个选择很巧妙。北山市长是刘建国的人,如果试点成功,功劳有他一份;如果失败,责任也在他。
刘建国无法反对,只好同意。
接下来的较量发生在试点方案细节上。刘建国坚持要由政府主导,李鸣风则主张市场化运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zjsw.org)重生之问道官途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