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咳嗽得厉害的,额外加些川贝母,润肺止咳的效果能更好。”
“听您的!”张远立刻让人按李伯的方子抓药,又叮嘱道,“煮药时火候要足,每副药煮够两炷香的时间,分早晚两次给病人喝。”
安排好用药,张远又下令搭隔离棚:“把本里的地区分成两块,已经发病的人全部移到东头的空院里。用木板把院子围严实,只留一个出口,派两个人守着,除了送药、送吃的,任何人不许进出!
没发病的村民集中在西头,每天都关注情况,发现发热,立刻送到隔离棚!”
弟兄们立刻行动起来,上安乡的村民起初还有些慌乱、抗拒,可看着张远一行人不仅没躲着病人,还忙着搭棚、烧水、煮药,渐渐放下了戒备。
有个胆大的老汉问:“大人,这病真能治吗?我们都怕……”
“能治!”张远声音洪亮,传遍半个村子,“只要按我说的做,按时吃药、好好休息,肯定能好!”
他又教村民用布巾浸了醋水蒙住口鼻,说能“挡住传病的邪气”;让人把乡里的水井、道路都撒上石灰,说是“消毒”——这些法子是他结合后世经验想的,虽没法完全解释原理,却能实实在在降低传染风险。
忙到傍晚时,一个胖子跌跌撞撞地跑过来,“扑通”一声跪在张远面前:“大人!求您救救我的娃!我娃快不行了!”
张远抬头一看,认得这胖子,是之前被他“教育”过的李万。他连忙扶起李万:“快带我去看看!”
跟着李万往乡里走,没多远就看到一座气派的庄园。
进了内院,李万引着张远进了一间宽敞的卧房,床上躺着个五六岁的孩子,脸色惨白,呼吸微弱,嘴唇泛着青紫,额头烫得吓人。
“李伯,您快来看看!”张远立刻喊来老郎中。李伯上前把脉,眉头皱得更紧:“孩子身子弱,高热已经伤了肺腑,得赶紧用药!”
张远让人按方子煮了减半的汤药,亲自用小勺喂到孩子嘴里——怕孩子呛着,每喂一口都等孩子咽下去,再用帕子擦净嘴角,才喂下一口。
喂完药,他又拿温水浸湿布巾,一遍遍擦孩子的额头、腋下、手心脚心,帮着物理降温。
守了半个时辰,孩子的呼吸渐渐平稳了些,嘴唇也恢复了些血色,不再像之前那样发绀。
李万看着孩子,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对着张远连连磕头:“大人,您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之前是我糊涂,对不住您!”
张远扶起他:“过去的事就别说了,现在先把孩子照顾好,按时喂药,多给孩子喂点温水。”
李万却不肯起来,红着眼眶道:“大人,您救了我娃的命,这份恩情我不能不报!
我家药库里还有不少草药,粮仓里还有两囤粮食,我这就让人给您送来!
上安乡其他大族我也认识,我去劝他们,让他们都来帮您——您是为咱们上安乡的百姓做事,咱们不能让您寒心!”
没等张远开口,李万已经爬起来,撒腿就往外跑。
没过多久,李万就带着几个家丁来了,肩上扛着鼓鼓囊囊的药包、粮袋,还有几匹粗布——都是实打实的物资。
上安乡其他大族的人听说李万的孩子被张远救了,又看到张远在乡里忙着救病人、防瘟疫,也主动派了人送物资:
有的送来了晒干的草药,有的拉来了柴火,还有的抬来了几袋精米。
张远看着院里堆起来的物资,又看了看上安乡村民们渐渐舒展的眉头,心里明白:
这一次,他们不仅是在救上安乡的病人,更是在让这里的百姓、大族,真正信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不是嘴上说说,是真的能为他们挡灾、为他们救命。
喜欢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请大家收藏:(m.zjsw.org)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