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墱城的晨光初染城头,便被一阵清脆的驼铃声划破。李倓站在东城门的哨塔下,望着远处沙尘里缓缓行来的商队 —— 二十匹骆驼驮着胀鼓鼓的粮袋,十余名精壮护卫腰间斜挎横刀,簇拥着一辆装饰精致的乌篷车,车帘边角绣着暗金的 “王” 字纹样,在荒原的萧瑟里透着几分江南的精致。
“殿下,那就是王元宝的商队。” 身旁的亲卫低声提醒,“听说这位江淮盐商手里攥着半个江南的盐引,连扬州刺史都要让他三分。这次带三百石粮来,怕是主要为了探底。”
李倓微微颔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是原身留下的最后一件贵重之物,昨日整理行装时特意带上,倒不是为了撑场面,而是心里早有了应对之策。他转身走下哨塔,郭子仪已在城门下等候,一身簇新的绯色官袍虽沾了些风沙,却依旧透着节度使的威严,显然是为了让商人看出诚意。
乌篷车在城门前停下,车帘被一只戴着玉扳指的手掀开,先下来的是个穿青布长衫的随从,手忙脚乱地在车下铺了块锦垫。随后,一个身材微胖的中年男人缓步走下,锦袍是蜀地织的流云纹,腰间系着一条镶宝石的玉带,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笑容,眼神却像鹰隼般扫过城门两侧的朔方军 —— 正是江淮盐商之首,王元宝。
“老夫王元宝,见过郭将军、建宁王殿下。” 王元宝躬身行礼,动作不卑不亢,目光在李倓年轻的脸庞上多停留了片刻,显然未料到这位献策抵押盐池的王爷竟如此年轻。
“王先生远道而来,辛苦了。” 郭子仪上前半步,抬手虚扶,“帐内已备下热茶,咱们边谈边说。”
李倓顺势接过话头,目光落在商队驮着的粮袋上,语气带着真诚的暖意,:“王先生未谈先送粮,这份心意,倓与朔方军上下都记在心里。昨日已让人把粮袋卸去城外的流民营,孩子们今早终于喝上了热腾腾的稠粥。”
王元宝闻言,眼角的笑意深了几分。他刚才进城时,确实瞥见城外的空地上,几十名流民正跟着亲卫开垦荒地,孩子们捧着陶碗在田埂边嬉笑,不像别处那般死气沉沉。此刻听李倓提起,便顺着话头道:“殿下收容流民、开垦荒地,是仁政之举。只是乱世之中,仁政需得粮草支撑——老夫这三百石粮,不过是杯水车薪,算不得什么。”
说话间,几人已走进中军帐。帐内的布置比往日规整了许多,案上摊着标注盐池的舆图,旁边放着两份草拟的契约,一份是盐池经营权抵押条款,一份是商队庇护协议,笔墨都还是新的。帐角的炭盆里燃着松枝,袅袅烟气里混着淡淡的茶香,驱散了帐内的寒气。
王元宝在案前坐下,目光先落在舆图上,手指在乌池、白池的位置轻轻点了点,随即端起亲卫递来的茶盏,却没喝,只是用杯盖撇着浮沫:“郭将军、殿下,老夫直说了吧。昨日李光弼将军派人传信,说用朔方盐池三年经营权换两万石粮,老夫连夜召集商队议事,半数人都觉得不妥 —— 倒不是嫌利薄,是怕风险太大。”
他放下茶盏,语气里带着商人特有的审慎:“盐池再好,若哪日叛军占了灵武,或是朝廷追责收回经营权,老夫这些粮不就打了水漂?商人逐利,可更怕血本无归。”
帐内的气氛瞬间静了下来,炭盆里的松枝噼啪作响,格外清晰。郭子仪刚要开口,却被李倓用眼神拦下。李倓往前挪了挪胡凳,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坦诚地看向王元宝:“王先生的顾虑,倓完全明白。换作是我,也会犹豫 —— 毕竟两万石粮,足够让江淮的商队走三个来回,不是小数目。”
他顿了顿,伸手从怀中取出一个紫檀木盒,打开时,里面的物件让王元宝的眼神亮了亮 —— 一对赤金镶翠的带钩,一块羊脂玉的佩饰,还有几张地契,上面写着长安城外的百亩良田。“这些是建宁王府仅剩的私产,带钩是陛下赐的及冠之礼,玉佩是母妃留下的遗物,地契是父王早年赏的。今日倓把它们放在这里,作为额外担保。”
王元宝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茶盏,眼底掠过一丝动容。他走南闯北几十年,见过的宗室子弟不计其数,大多是要么摆着架子索求,要么拿着朝廷名号施压,像李倓这样愿意用私产担保的,还是头一个。
“王先生且听我说。” 李倓把木盒推到王元宝面前,声音沉稳而有力,“若三年之内,盐池经营权因叛军或朝廷追责无法兑现,这些私产尽数归您 —— 带钩可熔了做金锭,玉佩能卖去扬州的珠宝行,地契虽在长安城外,待平叛后,倓亲自陪您去交割。另外,朔方军会派两百人护送您的商队往来河西,沿途关卡一律放行,不收分毫过境税。”
他看向王元宝,接着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您今日帮灵武渡过难关,日后待咱们收复两京,灵武的互市定会优先给您留一席之地。盐铁、茶叶、丝绸,只要您想做,朔方军就是您的后盾 —— 商人要的是长久利,不是一时之利,王先生觉得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唐中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