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心中一凛。他看向肃宗,见皇帝的目光落在案上的玉玺上,语气虽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李泌知道,自肃宗在灵武登基以来,对皇子们的猜忌便从未消减 —— 广平王李豫掌兵权,建宁王李倓管粮运,任何一方势力过大,都可能引发皇权动荡。
“陛下放心,臣省得。” 李泌躬身应道,余光瞥见李倓正望着窗外的寒鸦,似乎并未察觉这暗流涌动的对话。
次日清晨,李倓按约前往客馆探望多逻斯。刚走到客馆外,便见多逻斯正站在演武场边,盯着操练的亲卫出神。亲卫们手中的弩箭在晨光中闪着冷光,正是盐州一战中大放异彩的改良弩。
“殿下的护卫,装备倒是精良。” 多逻斯迎上来,目光仍黏在弩箭上,“这弩箭看着比西域的波斯弩强劲不少,不知能否赐十支给可汗把玩?”
李倓心中早有防备。改良弩的射程比普通弩远出五十步,是大唐目前最关键的军事机密,绝不能落入回纥手中。但直接拒绝又会扫了使者的面子,影响谈判大局。
“使者好眼力。” 李倓笑着应道,转头对陈忠吩咐,“去库房取十支角弓弩来,赠予使者。”
陈忠一愣,随即明白过来,躬身退下。多逻斯脸上刚露出喜色,便见陈忠捧着十支普通弩箭回来 —— 这些弩箭没有改良过的铜郭望山,箭镞也只是普通铁制,与亲卫手中的精良武器相差甚远。
“殿下这是……” 多逻斯的笑容僵在脸上。
“使者有所不知。” 李倓解释道,“亲卫手中的弩箭是军用利器,朝廷有严令不得外流。这些角弓弩是民间通用款,虽不如军用弩强劲,却也比波斯弩好用。况且粟特商队常往来回纥,日后若想换改良弩,可用战马与茶叶来换,朝廷定当应允。”
这番话既守住了机密,又给了回纥希望。多逻斯虽心中不满,却也知道再强求无益,只得收下弩箭,讪讪道:“殿下这生意经,倒是念得颇为精妙。”
李倓笑而不语。他知道多逻斯必然能看出其中的差别,但只要大唐能稳住回纥,争取到出兵的时间,这点 “小气” 根本不算什么。待平叛之后,有了足够的实力,再与回纥谈互市细节也不迟。
送走多逻斯后,陈忠忍不住问道:“殿下,多逻斯怕是看出我们故意送普通弩箭了,会不会影响谈判?”
“无妨。”李倓轻摇其首,言道:“回纥所求,不过绢帛与茶叶尔,弩箭不过附随之物。况且我已暗示可以用战马交换,这正是朝廷需要的 —— 如今唐军战马短缺,若能通过互市补充,也是好事。”
正说着,江若湄匆匆赶来,手中拿着一份文书:“殿下,夏州传来消息,十二家商队已开始运粮,首批三万石粮草下月便可抵达灵武。另外,穆罕默德首领派人送来信,说黑衣大食的使者也在回纥牙帐,似乎在与葛勒可汗商议贸易之事。”
李倓接过书信,眉头微微皱起。黑衣大食、回纥、吐蕃,西域的势力盘根错节,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他抬头望向回纥使者的客馆方向,心中暗忖:这场谈判不仅是为了争取回纥出兵,更是为了守住大唐在西域的立足之地。
当晚,灵武行宫的灯火亮到深夜。肃宗与李泌在暖阁中商议至天明,最终定下 “先许绢帛,暂缓割地,待回纥出兵后再议细节” 的策略。而客馆内,多逻斯也写好了给葛勒可汗的密信,详细描述了大唐的条件与灵武的军备情况,尤其在信中提到 “李倓所率亲卫装备奇特弩箭,需留意其战力”。
寒风依旧在灵武城呼啸,却吹不散空气中的暗流。李倓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的星空,手中摩挲着穆罕默德送的《大食诸国图》。他知道,回纥使者的到来只是开始,接下来的平叛之战、西域博弈,还有无数难关在等着他。而父皇的猜忌,更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让他不得不步步为营。
次日,多逻斯的使者带着大唐的绢帛样本与岁赠承诺,踏上返回回纥牙帐的路途。李倓亲自送到城外,看着使者的身影消失在风沙中,心中默默祈祷 —— 但愿这份绢帛之约,能换来回纥的铁骑,换来大唐的喘息之机。
回到行宫时,李泌已在等候。他递给李倓一封密函:“陛下让你即刻前往盐州,督查粮运与驿路巡逻。回纥那边,由我暂时对接。”
李倓接过密函,心中了然。这既是父皇对他的信任,也是一种无形的制衡。他躬身应道:“臣遵旨。”
转身离开时,李倓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行宫的暖阁。那里的灯火依旧明亮,却照不进皇权深处的猜忌与算计。他握紧手中的密函,快步走向校场 —— 无论前路有多少艰难险阻,守住粮道,稳住西域,都是他必须完成的使命。而那十支普通的弩箭,就像一个隐喻,提醒着他在乱世中既要展现锋芒,更要懂得藏拙。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唐中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