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的朔风卷着砂砾,似钝刀般刮过临时宫城的夯土矮墙。李倓踏入城门时,城楼上的戍卒正用冻裂的手指紧攥旌旗,杏黄色的 “唐” 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边角已被风沙撕出细密的破口。他将缰绳丢给周俊留下的亲卫,怀中油布裹着的朔方军花名册硌得胸口发沉 —— 那册子里记录的六万四千七百将士,是肃宗在灵武立足的根本。
“殿下!陛下在紫宸殿议事,连问了三回您的行踪!” 内侍省小黄门一路颠跑而来,棉靴上沾着的冰碴子蹭得砖缝簌簌落灰,“江淮来的八百里加急,刚送进殿就炸了锅,宋侍郎正撺掇陛下弃江淮呢!”
李倓心头一沉,快步穿过布满车辙的宫道。临时宫殿由旧驿馆改建而成,朱漆剥落的廊柱下,几个禁军士卒正围着炭火盆跺脚,见他走过,忙不迭地挺直冻僵的身躯。殿门被内侍掀开的刹那,混杂着墨香与炭火味的热气扑面而来,殿内烛火通明,肃宗李亨的身影在案前焦躁踱步,案上那封火漆封口的急报,“谯郡失陷”四字墨迹未干,似四道血痕灼得人眼生疼。
“儿臣参见父皇。” 李倓跪地行礼,余光扫过两侧群臣:郭子仪身着紫袍立于左首,甲胄未卸便匆匆入殿,护心镜上犹沾朔方沙尘;户部侍郎宋昱垂手立于右列,眼神闪烁,难掩得意之色;御座旁的李泌则青袍染霜,显然是刚从盐州赈灾前线赶回,道冠上还挂着未化的雪粒。
“起来。” 肃宗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指节重重叩击案面,“王元宝从扬州发来的急信,你自己看 —— 令狐潮那贼子,竟把谯郡给端了!”
内侍将急报递来,粗糙的麻纸蹭过指尖,王元宝苍劲的字迹力透纸背:“至德元载十一月廿三,叛军令狐潮部四万余人突袭谯郡,太守杨万石开城投降。淮泗粮道阻断,楚州至泗州百二十艘粮船滞于洪泽湖,船工逃散过半。盐引无法兑付,康拂毗延等胡商已在扬州商栈聚众议事,扬言要撤回西域。” 信末江若湄补加的小字更令人心惊:“张巡在雍丘被围,麾下仅余千余残兵,箭矢已尽,昨日以草根充饥作战。”
李倓手指猛地攥紧信纸,指节泛白似骨。谯郡扼守淮河与汴水交汇处,是 “江淮 - 泗州 - 徐州” 粮道的咽喉。他清楚记得夏州商栈的账目:天宝十三载,扬州盐利达四百万缗,占天下盐利七成;楚州漕粮年运三百万石,供应关中六成军需。如今朔方军每月耗粮五万石,回纥援军的三万匹战马需精料喂养,这道粮道断了,无异于断了唐军的血脉。
“诸卿可有对策?” 肃宗的目光扫过群臣,声音因愤怒而微微颤抖,“前日才报泗州漕船搁浅,今日竟连谯郡都丢了!再这么下去,难道要朕带着六军去喝西北风?”
宋昱立刻上前一步,袍袖一甩跪倒在地:“陛下息怒!江淮距灵武千里之遥,令狐潮麾下四万叛军皆是范阳精锐,张巡在雍丘只剩残兵,如何抵挡?贺兰将军在临淮虽有重兵,却要防备叛军南窜,实难兼顾。依臣之见,当务之急是固守西北,集中兵力保住朔方、太原两处重镇,江淮…… 不妨暂且弃之。”
“弃之?” 李倓猛地抬头,声音陡然拔高,“宋侍郎可知天宝十四载,江淮贡赋占天下十之七?去年寒冬,若不是夏州商栈从江淮调运的二十万石漕粮,灵州屯田的三万士卒早已冻饿而死!” 他快步走到殿中悬挂的巨幅舆图前,手中铜尺重重砸在谯郡位置,“此处距睢阳仅二百里!睢阳若失,叛军可沿淮水直捣扬州,届时不仅粮道断绝,江南半壁江山都要沦入贼手!”
宋昱脸色一白,强撑着反驳:“殿下久居夏州,恐难知军情凶险!令狐潮曾连败封常清、高仙芝两位大将,张巡以千人守雍丘,已是强弩之末,难道要让朔方军千里驰援,去填江淮的无底之渊?”
“张巡以千人之众,于雍丘与叛军相持十月,历经大小三百余战,斩敌万余!” 李倓的声音震得殿梁落尘,“前日他更派死士突围,于阵前斩叛军大将李庭望于马下!宋侍郎张口闭口言弃守,可知江淮千万百姓将遭叛军屠戮?可知朔方军粮秣七成皆仰赖江淮,不出三月便将无饷无粮,不战自溃!”
殿内死寂无声,唯有烛火燃烧的噼啪声。郭子仪上前一步,甲胄碰撞发出沉闷声响:“陛下,建宁王所言极是。朔方军现有骑军一万四千三百人、步兵五万四百人,每月需粮五万石、草料二十万束,这些全靠江淮漕运接济。若丢了江淮,莫说收复长安,灵武能否守住都未可知。”
肃宗的眉头稍稍舒展,目光转向李泌:“先生以为如何?”
李泌上前躬身,青袍下摆扫过冰凉的金砖:“陛下,江淮乃帝国财赋根本,断不可弃。然当下诸将各司其职:郭子仪需坐镇朔方防备叛军西进,李光弼在太原与史思明对峙,鲁炅在南阳阻敌南下 —— 唯有建宁王可当此任。”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其一,殿下在夏州开设商栈,与王元宝、康拂毗延等胡商相交甚厚,江淮商贾皆服其调度;其二,前番夏州商栈调粮接济灵州,殿下已显漕运调度之才;其三,郭子仪大人所赠花名册,殿下烂熟于心,识将知兵可协调地方守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唐中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