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元年三月,邺城的风沙比往年更烈。黄褐色的尘暴卷着枯草碎石,狠狠抽在邺郡城头的残破雉堞上,夯土簌簌往下掉,发出呜咽似的声响。郭子仪拄着半截长枪站在敌楼前,手里攥着刚从斥候处传来的军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史思明亲率三万大军,裹挟着范阳的契丹铁骑,已在城北二十里的洹水畔扎下营寨,连营数十里,黑旗如墨林般铺开,遮得半边天都是阴的。
“郭帅,风刀子割脸,您回帐暖口热茶吧。”副将李光弼上前半步,抖开带着霜气的斗篷,却被郭子仪反手按住。这位平定安史之乱的老将望着城外翻滚的烟尘,声音像被风沙磨过般沙哑:“邺郡城墙年久失修,东北段的夯土都被雨水泡松了,手指一抠就能带下块来,骑兵根本没法依托防守。史思明的契丹铁骑日行百里,明日破晓,怕是就要兵临城下。”一旁的建宁王李倓闻言,眉头微蹙,目光扫过残破的城头,若有所思。
敌楼的阴影里,李倓已俯身站在石桌旁的邺城舆图前,指尖蘸着茶水在城墙标记处反复圈点,留下深色的湿痕。他刚带着亲兵跑完东北段城墙,玄色皮甲上沾着风沙与泥点,鬓角的汗水混着尘土结成硬块,听到郭子仪的忧虑,他直起身,掌心在舆图上重重一按,声音沉稳如磐:“郭帅放心,晚辈已查勘过全城防务,倒有一整套布防之策,可阻契丹铁骑于城下。”
郭子仪转头看向他,浑浊的老眼中闪过一丝期许。李倓虽年轻,却在先前的平叛之战中屡献奇策,以少胜多的战绩早已让这位老将刮目相看。一旁的李光弼也抬眸看来,拱手道:“末将方才查勘,也觉得东北段城墙是心腹大患,愿听殿下高见。”
李倓抬手点在舆图上的城墙外侧,指腹划过壕沟预定位置,声音清晰如叩甲:“第一层,以壕沟阻敌。以城墙为界,向外拓三丈深、两丈宽的壕沟,沟底交错埋设削尖的硬木橛子,顶端淬上松脂毒液;沟沿用夯土夯实筑牢,再在沟外五十步设三道拒马,马尖朝外倾斜,专克骑兵冲锋。契丹铁骑虽迅猛,但若陷进这连环屏障,便如困兽入笼。”他指尖移向城头,“第二层,以强弩拒敌。建宁弩每五步架设一架,弩手分两班轮换,弓上弦、箭上膛,七十步内可破重甲,史思明的轻骑根本近不了城墙。”
李光弼上前半步,看着舆图上的兵力部署标记,眉头微蹙:“殿下计策精妙,只是咱们全军仅两万出头,挖壕沟、架弩箭再加上四门值守,兵力怕是捉襟见肘。”
“这便是第三层——以辅军补缺口。”李倓的目光转向城西南的降兵营,那里的帐篷歪歪扭扭,透着惶惶之气,“前几日收降的两千叛军,多是被安庆绪裹挟的河北农户,田宅被烧、亲人遭难,本就无心为逆。晚辈打算将他们编为‘辅军’,不配兵刃,只负责挖沟、运粮、修补城防这些后勤活计。如此既能省出主力兵力,又能试探其忠诚度——真心归顺者,便是助力;若有二心,正好借机肃清。”
郭子仪盯着舆图沉默片刻,突然重重一拍石桌,震得桌上的茶碗都跳了跳:“好!就依殿下之计!光弼,你全力配合殿下调度,步兵营归殿下节制,监督降兵挖沟架弩,务必在今日日落前完成主体工事,军法从事!你则协助安抚降兵情绪,他们的人心向背,至关重要。”
军令一下,邺城内外立刻动了起来,号子声、铁锹撞击声、兵器拖拽声混在一起,压过了风沙的呼啸。李倓带着亲卫登上东北段城墙,这里的城墙果然如郭子仪所言,多处裂着指宽的缝,最严重的一段夯土已剥落,露出里面的碎石枯草。几名倭国武士正扛着建宁弩往城头上运,木弩撞在城砖上发出闷响,为首的正是吉备建雄的族弟吉备真彦,他看到李倓,立刻放下弩机大步上前见礼,口音带着浓重的唐腔却字字清晰:“殿下!建宁弩已运到八十架,弩箭三万支,足够覆盖东北段城墙!武士们试过了,七十步外能射穿双层皮甲!”
李倓点了点头,扶着城垛往下望去。城外空地上,降兵们正在挖沟,李光弼骑着枣红马在旁巡视,马鞭时不时抽向地面,呵斥着动作迟缓的人。人群中,一个穿破旧灰袍的老卒格外扎眼,弯腰挖两锹就直起身子喘气,握铁锹的手不停发抖,眼神躲躲闪闪不敢看城头,正是前几日投降时趁乱欲逃,被亲卫按回来的王二柱。
“下去看看。”李倓转身下城,玄色袍角扫过城梯的碎石。吉备真彦立刻跟在身后,腰间佩刀撞得甲叶叮当响。走到壕沟边,李光弼见他过来,翻身下马抱拳禀报道:“殿下,这些降兵里有十几个老弱,王二柱这老东西更是虚得像根草,怕是撑不住挖沟的活。”
李倓没接话,径直走到王二柱面前。老卒吓了一跳,铁锹“哐当”掉在地上,黄土溅了一裤腿,扑通一声跪下去,头埋得快贴到地面:“殿下饶命!小的不是偷懒,是昨晚受了凉,胸口发闷,实在没力气……”肩膀不停颤抖,声音里带着哭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唐中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