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麾下的五千残军,在华雄、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这些旧日主将的亲自安抚与现身说法下,几乎未动刀兵,便顺利地被朱明全盘接收。当看到名册与军械清单呈报上来时,朱明心中压抑不住地涌起一阵狂喜。
这其中,最令他眼热的,便是那完整建制保留下来,尚有两千余骑的西凉铁骑!
朱明自起兵以来,最大的短板之一便是缺马。纵然有裴元绍负责联络,苏双、张世平这两位北地大商人频繁往返于塞外与中原,冒着风险为他贩运马匹,历经年余,也才堪堪凑足了两千骑兵的规模,平日里视若珍宝,非关键战事不舍得动用。如今,骑兵数量瞬间翻了一倍,而且皆是久经沙场、弓马娴熟的西凉精锐!这如何能不让他欣喜若狂?
尽管连番败绩让这些西凉铁骑的士气略显低迷,战马也有些折损,但骨架犹在,底子雄厚。朱明深信,只要将他们带至少马的扬州之地,这两千余骑便如同猛虎闯入羊群,待经历几场顺风顺水的胜仗,这支劲旅必将迅速恢复昔日纵横凉州的赫赫声威,成为他手中一柄无坚不摧的利刃!
除了这两千骑兵,尚有三千步卒,亦是董卓军中筛选出的悍勇敢战之士,素质远胜寻常郡兵。
实力骤增,如何有效整编、发挥最大战力便成了当务之急。朱明立刻召集麾下所有核心文武,于帅帐内商议。贾诩当仁不让,率先提出了详尽的整军方案,其思路清晰,考虑周详,令众人叹服。朱明略作斟酌,便全盘采纳,当即下达整编命令:
第一路,以西凉旧部为核心:
两千西凉铁骑,由华雄任主帅,专司冲锋陷阵,机动破敌。
剩余三千西凉步卒,由李傕、郭汜统领三千,张济、樊稠统领三千(部分从皇甫嵩部调配补齐),维持西凉军的部分独立性,利于快速形成战斗力。
此路由贾诩担任总军师,统筹谋划。
第二路,以朱明嫡系及精锐为主:
张飞统领三千精锐步卒,作为攻坚尖刀。
赵云统领朱明本部两千核心骑兵,再并入一千精锐步卒,合共三千,兼具机动与突击能力。
乐进统领三千步卒,延续其先登陷阵的悍勇风格。
此路由新投的沮授担任总军师,倚重其稳健多谋。
第三路,保留特殊建制,发挥极限战力:
王平统领三千无当飞军,维持其山地、密林作战的特长,负责奇袭、侦察与特殊任务。
高顺依旧统领七百陷阵营。朱明本欲为其补足三千人之数,却被高顺坚决拒绝。他言道:“兵贵精不贵多。陷阵营之锐,在于极限训练,在于默契无间,在于令行禁止。人多则滥,反失其魂,施展不开,亦无法达到陷阵破敌、一往无前之高度。”朱明见其态度坚决,且深知陷阵营确有其独特练兵之法,便不再强求,由其继续保持七百人的精锐编制。
太史慈统领三千兵马,发挥其勇武与射术。
此路由戏志才担任总军师,戏志才对王平和高顺的本部兵马很熟悉,知道如何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第四路,混合编成,均衡发展:
原黄巾将领程远志、邓茂统领三千士卒,以安抚并整合黄巾力量。
许褚统领三千兵马,作为中军重要支撑。
张梁统领五千兵马,多为黄巾旧部中挑选出的悍卒,由其统带,更能稳定军心。
此路由田丰担任总军师,协调各方。
第五路,新锐与核心护卫:
魏延统领三千兵马,独当一面。
徐晃统领三千兵马,以其沉稳善守。
典韦亲自从全军及黄巾力士中,挑选两千最为健壮勇武、忠心可靠的士卒,组成朱明的本部亲卫,专职护卫中军安全。
此路由郭嘉担任总军师,负责机变策应。
剩下的兵马由黄巾渠帅何曼、何仪及雷薄统领,作为预备补充兵力。
如此一番整编下来,朱明麾下可战之兵,剔除高顺的七百陷阵营(作为特殊战略力量),已超过五万之众!且经过打乱重组,有效避免了兵为将有的私军隐患,加强了中央掌控。各路兵马主将、副将、军师配置齐全,职责分明,一套高效而富有战斗力的军事指挥体系初步成型。
朱明盘算着麾下的五万兵马,内心也是激荡起来。一股豪情油然而生,穿越过来两年了,从一无所有将要饿死,到坐拥五万大军,在这乱世,必将有他的一席之地。
就在朱明忙于整军经武之际,派往各方的细作与“暗影”成员,也将天下最新的动向如雪片般传回:
幽州:公孙瓒与北境匈奴的矛盾日益公开化,白马义从频繁调动,北疆烽烟隐隐。
兖州:曹操收编部分青州黄巾后,实力暴涨,广纳贤才,荀攸、程昱等先后投效,其志向已然不小。刘岱则固守本土,对朱明这支即将南下的“官军”心怀警惕。
徐州:徐州陶谦年事已高,其子无能,内部丹阳兵与徐州本土势力暗斗不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魂穿三国收服一百单八将请大家收藏:(m.zjsw.org)魂穿三国收服一百单八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