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朔方城内外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比往日更加喧嚣。来自北疆各地、周边归附郡县、乃至中原本土、南疆、西域的使者、士子、商贾、游侠,如同百川归海,汇聚于此。他们的目标,正是即将在此举行的北疆第一届“实学”大会。
这场大会,早已不是简单的学术交流,而是被天下人视为林枫势力正式“出水”,向整个天下展示其理念、实力与格局的盛大典礼。
为了迎接这场盛会,朔方城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与扩建。城东原本的校场被彻底改造,建立起一座气势恢宏的“明理殿”。此殿并非传统宫殿式样,而是融合了墨家的机关术与公输家的营造法,主体由巨大的青石和坚固的铁木构成,线条硬朗,格局开阔。殿顶并非完全封闭,而是巧妙地设置了数排由透明水晶打磨而成的天窗,使得殿内光线充足,却又不会受到风雨侵扰。殿内并无过多奢华装饰,唯有正前方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北疆及周边山川地理详图,以及林枫亲笔所书的“经世致用”四个铁画银钩的大字。
大会当日,明理殿内座无虚席。前排是北疆的核心文武、归附势力的代表、以及百家中有名望的学者。后面则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士子与观察者。殿外广场上,更是人山人海,通过特殊的扩音阵法,殿内的声音可以清晰地传到外面。
林枫依旧是一身玄色深衣,坐于主位,气度沉静,不怒自威。陈文、苏晓、石蛮、张贲等核心分列两侧。令人瞩目的是,南疆圣女蓝彩蝶派来的使者,那位名为“阿萝”的少女,以及几位西域小国的使臣,也被安排在了靠前的位置,显示出北疆海纳百川的姿态。
大会由陈文主持开幕。他引经据典,阐述了“实学”的核心要义,再次强调了不分学派、唯重实效的理念。随后,各家的代表纷纷上台,结合北疆的实际案例,阐述自家学说在“实学”体系中的应用与贡献。
农家许行讲述如何通过改良农具、引进新作物,使得北疆粮食产量倍增;墨家公输衍展示了新式水车、改良织机以及一些民用机关术的模型,引得阵阵惊叹;医家苏晓则汇报了建立基层医馆、推广公共卫生观念后,北疆百姓平均寿命的提升和瘟疫的有效控制……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任何空洞的理论都更具说服力。台下众多来自中原的士子,听着这些他们以往可能不屑一顾的“杂学”,竟然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效用,无不感到震撼与深思。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就在大会气氛热烈,众人沉浸于“实学”带来的新奇与希望之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突兀地在殿外响起,并通过扩音阵法,清晰地传遍了全场:
“荒谬!离经叛道!林枫!你聚集于此,鼓吹杂学,混淆圣听,究竟意欲何为?!莫非是想效仿王允,行那割据自立、祸乱天下之事吗?!”
声音洪亮,带着一股凛然正气,却又充满了挑衅的意味。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殿外。
只见一名身穿洗得发白的儒袍、头戴高冠、面容古板严肃的老者,在一群同样穿着儒生服、神情激愤的学子簇拥下,强行突破了外围的护卫,正站在殿门之外,手指直指殿内的林枫!
“是‘北海大儒’郑康成!”有人认出了老者的身份,低声惊呼。
郑康成,名望极高的经学大家,以学问渊博、恪守古礼着称,门下弟子遍布中原,在士林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他并非皇甫极或韩天枭的直属部下,但其思想和立场,代表着传统儒家中最保守、最反对变革的一派。他的到来和发难,显然是有备而来,意图在天下人面前,打击林枫和“实学”的声望。
“郑公此言差矣!”不等林枫开口,陈文已然起身,面对郑康成,神色从容,“实学之道,在于经世致用,在于富国强兵,在于利济生民,何来离经叛道之说?莫非让百姓吃饱穿暖、让士卒减少伤亡、让社稷安定,便是祸乱天下?那依郑公之见,何为不祸乱天下?是空谈仁义,坐视民不聊生?还是固守古礼,任由胡虏践踏山河?”
陈文言辞犀利,直接抓住了对方话语中的漏洞反击。
郑康成冷哼一声,拂袖道:“巧言令色!圣人之道,在于教化人心,明辨是非!尔等一味强调功利,推崇奇技淫巧,长久以往,必使人心不古,礼崩乐坏!此乃取祸之道!林枫,你身为朝廷镇北公,不思恪守臣节,宣扬王化,反而在此聚集妖言,其心可诛!”
他直接将“实学”斥为“妖言”,将林枫的行为上升到“不臣”的高度,用心极其险恶。
殿内殿外,气氛瞬间变得紧张无比。许多前来观礼的士子面露犹豫,郑康成的名望太大,他的指责,对很多深受传统教育的人来说,具有不小的杀伤力。
林枫缓缓站起身。他没有动怒,甚至脸上还带着一丝淡淡的笑容。他一步步走下主位,来到殿门处,与郑康成相隔数丈对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九鼎圣王请大家收藏:(m.zjsw.org)九鼎圣王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