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的江城,寒风裹着冷雨,敲打着实验室的玻璃窗,发出“噼啪”的声响。林岚坐在电脑前,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屏幕上是刚整理好的“龙门山区舆论应对总结报告”——昨天刚压下自媒体的风波,今天又要梳理后续的保密措施,连杯热咖啡都没来得及喝,杯壁上凝满了水珠。
“终于弄完了,发给陈组长应该就能暂时歇口气了。”她伸了个懒腰,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准备关掉邮箱页面时,右上角突然弹出一封新邮件提醒,发件人一栏写着“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后缀是WMO(世界气象组织)的官方域名。
林岚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地坐直了身子——WMO之前只在加州山火预警后发来过一封感谢信,没再有过联系,怎么会突然发邮件过来?她犹豫了一下,点开邮件,英文正文里的内容让她瞬间绷紧了神经:
“尊敬的非常规事件应对组团队:
基于贵方在2018年1月加州山火预警中的卓越表现,以及近期北极冰盖监测数据的异常波动,我方诚挚希望与贵方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享极地灵气监测数据(含2017-2018年北极冰层下能量信号记录),并派遣3名气候专家加入贵方的‘灵气-气候关联研究项目’,共同探索异常能量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附件为我方专家简历及初步合作方案,盼复。
——WMO气候应急响应司 2018.11.05”
“灵气监测数据?派专家加入?”林岚反复读了两遍,心跳不由得加快。她立刻把邮件转发给陈砚、张杰和马宏,又快步走到实验台旁,拍了拍正在调试灵气检测仪的张杰:“张哥,快看看邮箱,WMO发邮件来了,想跟我们合作,还要派专家来。”
张杰放下手里的工具,擦了擦手上的油污,拿起平板电脑登录邮箱。看完邮件,他的眉头瞬间拧了起来,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点开附件里的合作方案——里面详细写了“数据共享范围”,要求他们提供近一年来全球灵气节点的监测数据,包括龙门山区、昆仑山的实时参数;专家的研究方向则标注为“灵气与气候变化的数学模型构建”,看起来合情合理,却处处透着不对劲。
“不对劲,太不对劲了。”张杰把平板递给马宏,语气凝重,“WMO作为国际组织,向来注重‘公开透明’,这次却突然提‘灵气监测’,还精准点出‘北极冰层下能量信号’——他们怎么知道我们在研究灵气?又怎么知道北极有异常能量?”
马宏接过平板,快速浏览着专家简历——三位专家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有在NASA、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机构的工作经历,看起来背景光鲜,却找不到任何与“非常规能量”相关的研究记录。“这些专家的履历太‘干净’了,像是临时拼凑的。”他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我怀疑,他们根本不是来合作的,是来打探我们的技术的。”
“可我们需要北极的监测数据啊。”林岚忍不住开口,她点开自己整理的“全球灵气节点地图”,北极区域标注着“数据缺失”,“昆仑山和龙门山区的灵气模型已经初步成型,但缺少极地的数据支撑,没法构建全球的灵气循环模型。WMO手里有2017-2018年的北极数据,这对我们很重要。”
“重要也不能拿技术安全换。”张杰摇了摇头,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他根据机甲核心里的2285年资料整理的“历史事件记录”,里面有一页写着“2019年WMO内部数据泄露事件,导致北极灵气节点坐标被境外势力获取”,“你们看,2285年的资料里提到,WMO在2019年发生过数据泄露,背后有欧美情报机构的影子。现在他们主动要合作,说不定就是在为明年的泄露做铺垫。”
林岚沉默了,她知道张杰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之前外交部就提醒过,国际组织里难免有情报人员渗透,尤其是涉及“非常规技术”时,更要小心。可北极的数据对灵气模型太关键了,错过这次机会,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
“要不……我们跟他们谈‘有限合作’?”李哲抱着一摞零件走过来,正好听到他们的讨论,试探着说,“我们可以提供一些非核心的历史数据,比如东湖湿地、加州山火区域的灵气浓度变化,不涉及昆仑山和龙门山区的实时参数;至于专家,我们可以拒绝他们加入项目组,只安排远程会议,让他们提供数据,我们来构建模型,这样既拿到了数据,又不用担心技术泄露。”
这个提议让大家眼前一亮。马宏点了点头:“这个办法可行。我们先跟WMO回复,表达‘愿意合作’的态度,但强调‘项目涉及部分敏感数据,需按我方规定调整合作范围’,把球踢给他们,看看他们的反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2285年穿越现世曝阴谋阻末日请大家收藏:(m.zjsw.org)2285年穿越现世曝阴谋阻末日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