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5日,清晨6点。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的码头还浸在薄雾里,咸腥的海风卷着细碎的浪花,拍在“奋斗者”号深潜器的钛合金外壳上,发出“哗啦”的轻响。这艘曾创下米载人深潜纪录的“深海利器”,此刻正静静泊在专用母船“探索一号”的甲板上,舱体上“中国载人深潜”的红色字样,在晨雾中隐约可见。甲板四周,穿着蓝色工装的科研人员往来穿梭,手里抱着图纸、检测仪器,空气中弥漫着机械油、海水与灵钛合金混合的特殊气味——从今天起,“奋斗者”号将迎来一次史无前例的改装,目标是抵达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寻找人类灵能网络的第四节点。
张杰站在甲板边缘,手里攥着一份折叠的海图,海图上用红色马克笔圈出马里亚纳海沟的斐查兹海渊区域,旁边标注着“灵能异常点:8.5灵能单位”。他身旁,载人深潜团队总师周明正指着“奋斗者”号的耐压壳,眉头微蹙:“张队,这台深潜器的钛合金耐压壳是按米深海压力设计的,现在要加装灵钛合金外壳,最大的问题是两种金属的兼容性——灵钛合金虽然强度高、能传导灵能,但和我们现有的TC4钛合金热膨胀系数不一样,深海低温下容易出现缝隙,一旦海水渗进去,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问题李哲已经有方案了。”张杰侧身让开,李哲正扛着一台便携式光谱分析仪走过来,仪器屏幕上显示着两种金属的分子结构图谱。“周总师,我们设计了‘梯度过渡层’,在灵钛合金和TC4钛合金之间加一层0.5毫米厚的镍铬合金,它的热膨胀系数刚好介于两者之间,能抵消低温下的收缩差异。”李哲将分析仪的探头贴在耐压壳上,屏幕上立刻跳出模拟焊接后的结构模型,“而且我们用的是激光真空焊接,焊接点的强度比母体金属还高,刚才在实验室的高压舱里模拟米压力测试,焊接点没有任何形变。”
周明凑近屏幕,仔细看着模型细节,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放大焊接点的微观结构:“嗯,这个过渡层设计得不错,之前我们担心灵钛合金太脆,在高压下会开裂,现在看,有了过渡层,韧性应该能达标。不过还有一个问题——灵能护盾的安装位置,深潜器的舱体空间有限,护盾发生器要装在哪?不能影响舱内人员的操作空间,也不能挡住推进器的喷口。”
“我们打算把护盾发生器分成三个小型模块,装在深潜器的尾部、腹部和头部,呈三角分布。”林岚拿着平板电脑走过来,调出改装后的三维模型,“每个模块的体积只有原来的1/3,灵能输出功率却能达到原来的80%,三个模块协同工作,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球形护盾,覆盖整个深潜器。而且我们调整了灵能输出频率,从原来的180Hz降到120Hz,适应深海高压环境,避免护盾在压力下出现能量紊乱。”
周明看着模型里的三个小模块,点头认可:“这个布局合理,不影响推进器和采样臂的使用。对了,深海里通讯是个大难题,原来的水声通讯延迟能达到几十秒,你们的灵能通讯模块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已经在实验室测试过了。”林岚调出通讯测试数据,“我们用玄玉璧碎片做了信号放大器,灵能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声波快10倍,延迟能控制在0.5秒以内,而且抗干扰能力强,就算遇到海底热泉的电磁干扰,信号也不会中断。等下可以在码头的测试池里演示一下,让您看看实际效果。”
上午8点,薄雾散去,太阳升到海平面以上,金色的阳光洒在“奋斗者”号上。科研人员开始将第一块灵钛合金板吊到甲板上,准备进行外壳的预装。这块灵钛合金板长2米、宽1.5米,厚度15毫米,表面刻着细密的灵能纹路,像一层精致的浮雕。李哲戴着绝缘手套,用手抚摸着纹路:“这些纹路是按玛雅金字塔残骸里的地脉灵能脉络刻的,能引导灵能在外壳上流动,增强护盾的稳定性。等下安装时,要确保纹路和护盾模块的接口对齐,不然灵能会出现滞涩。”
两名焊工穿着隔热服,拿着激光焊接枪,开始在耐压壳上焊接过渡层。激光束发出刺眼的蓝光,将镍铬合金层精准地熔接在钛合金表面,空气中没有传统焊接的烟雾,只有一丝淡淡的金属灼烧味。李哲盯着焊接过程中的温度监测仪:“温度控制在800℃以内,不能太高,不然会改变钛合金的金相结构,影响耐压性能。”
与此同时,码头旁的测试池里,陈阳正和深潜团队的操作员一起,测试灵能通讯模块。测试池深10米,模拟深海环境,池底放着一台小型“灵潜者-1号”机器人——这是专门为此次探测研发的灵能机器人,身高1.2米,身体呈流线型,头部装着灵能探测仪,手臂是可伸缩的机械爪,外壳同样用灵钛合金打造。
陈阳坐在池边的操控台前,双手按在灵能感应盘上,对着对讲机说:“周总师,张杰,我现在启动灵能通讯,让机器人执行采样动作。”他闭上眼睛,用灵视锁定池底的机器人,指尖轻轻滑动,向机器人发送指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2285年穿越现世曝阴谋阻末日请大家收藏:(m.zjsw.org)2285年穿越现世曝阴谋阻末日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