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0日,清晨5点30分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戈壁的寒气还未散尽,发射场的探照灯已将天地照得如同白昼。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矗立在2号发射塔架上,箭体上涂刷的“中国航天”四个红色大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这枚全长53.1米、起飞质量597吨的运载火箭,在原有液氧煤油发动机基础上加装了中俄联合研发的灵能助推模块,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13.5吨提升至15吨,刚好满足“应龙-3号”机甲的发射需求 。
发射指挥中心内,巨大的环形屏幕实时显示着火箭各系统参数。陈阳穿着嵌有灵能感应芯片的作战服,坐在远程操控席位上,指尖划过操控面板——面板上的灵能传导纹路与江城基地的操控舱完全同步,这是中俄工程师耗时半个月完成的“地空灵能链路”调试,确保信号在穿越电离层时延迟控制在0.5秒以内。
“俄方灵能助推模块压力稳定,读数1800兆帕。”通讯器里传来俄罗斯工程师伊万诺夫的声音,他负责监控火箭的灵能协同系统,“推进剂加注完毕,液氧煤油与灵能晶体的混合比例误差0.01%。”
张杰站在指挥台中央,手里捏着技术确认单,目光扫过屏幕上的协作单位标识:“中方地面控制中心、俄方助推系统团队、欧空局数据接收站,三方链路全部畅通。记住,测试数据按协议对俄、欧开放,美国NASA的单独接入请求直接驳回。”
6点整,发射进入一小时倒计时。李哲在火箭整流罩附近的检测平台上做最后检查,他戴着夜视仪,手电筒的光束照在机甲外露的灵能接口上:“灵能核心2.0与火箭供电系统断开连接,自主待机能耗0.3灵能单位/小时,符合要求。”他身旁的工程师递过温感仪,数据显示机甲外壳温度-8℃,“灵钛合金在低温下硬度保持在HRC65以上,没问题。”
林岚则在散热系统控制台前忙碌,她面前的屏幕上显示着机甲背部灵能导热片的分布图谱:“太空散热系统预启动,导热片反射率92%,液体回路流速1.2米/秒。参考空间站热控技术,我们在导热片之间加了灵能隔热层,能应对太空中±150℃的温差变化 。”
7点15分,倒计时进入10分钟。陈阳深吸一口气,将意识沉入灵能操控链路——远处发射塔架上的“应龙-3号”突然亮起头部传感器,淡蓝色的灵能顺着机甲表面的纹路流转,与地面控制中心形成稳定共振。“灵能同步率98%,延迟0.32秒,比设计值更优。”他报出数据,指尖在操控盘上轻点,机甲肩部的灵能步枪微微抬起,又精准复位。
“各单位注意,3分钟倒计时。”发射指挥员的声音响彻指挥中心。环形屏幕上,火箭一子级、助推器的发动机喷嘴开始预热,温度从-183℃快速攀升至50℃;整流罩内的机甲进入作战模式,灵能护盾系统处于待激活状态。
“1分钟!”
“30秒!”
“10,9,8……”
“点火!”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伊万诺夫按下灵能助推启动键。长征七号的四枚助推器率先喷出橘红色火焰,紧接着芯一级发动机点火,597吨的箭体在灵能与化学能的双重推力下缓缓升空,尾部的火舌在戈壁滩上投下巨大的阴影。指挥中心内响起短暂的寂静,随即被数据员的汇报声打破:“起飞正常,速度100米/秒,高度500米!”
陈阳紧盯着操控面板上的机甲状态参数,灵能核心的输出曲线如同平稳的山峦:“机甲承受过载4.5G,结构应力300兆帕,均在安全阈值内。”他的目光扫过灵能链路延迟数值,0.31秒、0.30秒、0.29秒——随着火箭升入高空,电离层干扰减弱,延迟持续降低。
8点02分,火箭进入预定轨道。“助推器分离!”“芯一级关机!”“整流罩分离!”一连串指令下达后,环形屏幕上出现了“应龙-3号”脱离火箭的画面:银灰色的机甲在太空中舒展躯体,背部的折叠式推进器缓缓展开,喷口喷出淡蓝色的灵能火焰。
“应龙-3号脱离箭体,进入近地轨道,高度400公里,速度7.8公里/秒。”数据员兴奋地汇报,“灵能核心功率提升至1800灵能单位,所有系统正常!”
张杰抬手示意安静:“第一阶段任务,拦截模拟仙族探测器。目标已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时速10马赫,预计3分钟后进入交汇轨道。”
陈阳立刻切换操控模式,机甲头部的光学传感器启动,瞬间锁定了300公里外的目标——那是一枚涂有仙族模拟信号源的弹头,正以3400米/秒的速度高速袭来。“目标锁定,相对速度11.2公里/秒。”他指尖滑动,调整机甲姿态,肩部灵能步枪的瞄准镜将目标放大至全屏,“灵能炮充能完毕,功率80%。”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2285年穿越现世曝阴谋阻末日请大家收藏:(m.zjsw.org)2285年穿越现世曝阴谋阻末日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