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控大厅内,灯火通明。巨大的环形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全球三大测控站的坐标参数与灵能信号波形,红色的光线在地球模型上勾勒出地月通讯的链路轨迹——今天,是载人登月地月通讯链路测试的关键日子。联盟将通过酒泉、喀什、阿根廷三座测控站,联动近地轨道的地月量子通讯中继站,验证量子通讯在38万公里地月距离下的稳定性,目标是实现延迟≤1秒、数据丢失率≤0.1%,为登月舱与地面的实时通讯筑牢防线。
测控大厅中央,张杰身着深蓝色指挥服,站在主控制台前,目光紧盯着屏幕上的各项数据。作为通讯链路技术总负责人,他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地月通讯是载人登月任务的‘生命线’,月背环境复杂,灵能干扰、太阳风暴、陨石撞击都可能导致通讯中断。这次测试必须覆盖所有极端场景,确保任何情况下都能实现稳定通讯。”他抬手看了看时间,对身边的技术团队下令:“各测控站注意,10分钟后启动首轮基础通讯测试,重点验证信号传输延迟与数据完整性。”
指令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传至全球三座测控站。酒泉测控站作为主站,负责发起通讯请求;喀什测控站位于中亚腹地,承担信号中继与备份任务;阿根廷测控站则覆盖地球南半球,确保地月链路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无死角。三座测控站内,技术人员同步调试设备,将通讯参数调整至最佳状态。
喀什测控站的机房内,林岚正带领团队检查抗干扰系统。她面前的控制台屏幕上,显示着灵能干扰模拟模块的各项参数:“月背的灵能干扰主要来自仙族残留的灵能场和月球自身的磁场波动,我们的抗干扰系统采用‘量子加密+灵能屏蔽’双重技术,可抵御强度≤80标准单位的干扰波。”林岚一边操作,一边向助手解释,“现在启动模拟太阳风暴干扰,强度设置为中等,观察信号变化。”
助手按下操作按钮,模拟设备立刻释放出强烈的电磁脉冲与灵能波动,机房内的指示灯瞬间闪烁起来。但控制台屏幕上的信号波形依旧平稳,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或中断。“抗干扰系统运行正常,信号稳定,数据丢失率0%!”助手兴奋地汇报。林岚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再测试一次高强度干扰,强度提升至100标准单位,接近极端太阳风暴的强度。”
这一次,信号波形出现了轻微的抖动,但很快便恢复平稳。“数据丢失率0.05%,仍在允许范围内。”助手汇报。林岚松了口气,在测试记录上签下名字:“抗干扰系统通过测试,接下来重点检查跨洲通讯链路的稳定性,防止出现信号衰减。”
与此同时,酒泉测控站的主控制台前,张杰正密切关注着首轮基础测试的数据。屏幕上显示,当前地月通讯延迟为1.2秒,数据丢失率0.08%。“数据丢失率达标,但延迟超过了1秒的目标,必须优化。”张杰眉头微皱,对身边的通讯算法工程师说,“量子通讯的延迟主要来自信号传输时间和数据解码时间,我们可以优化解码算法,采用并行解码技术,同时调整中继站的信号转发频率。”
工程师立刻着手修改算法参数。原来的解码算法采用串行处理模式,需要逐一解析数据帧,耗时较长。改为并行解码后,多组数据帧可同时处理,解码效率提升30%。同时,张杰联系近地轨道的地月量子通讯中继站操控团队,将信号转发频率从每秒1000次提升至每秒1500次,减少信号在中继过程中的等待时间。
经过两个小时的调试,第二轮基础测试启动。这一次,屏幕上的延迟数据快速下降:1.1秒、1.0秒、0.9秒、0.8秒!最终稳定在0.8秒,数据丢失率依旧保持在0.08%。“太好了!延迟达标!”测控大厅内响起一阵低低的欢呼声。张杰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但很快又恢复了严肃:“不要掉以轻心,接下来进行极端场景联合测试,模拟灵能干扰、太阳风暴、陨石撞击同时发生的情况,验证链路的抗毁性。”
极端场景测试启动后,三座测控站同时开启干扰模拟设备,近地轨道的中继站也模拟了轻微的姿态偏移(模拟陨石撞击后的影响)。屏幕上的信号波形瞬间变得剧烈起来,延迟一度飙升至1.5秒,数据丢失率也上升至0.3%。“启动应急通讯方案!”张杰立刻下令。
喀什测控站的林岚收到指令后,迅速激活备用通讯频道,同时启动灵能信号增强器:“备用频道已激活,灵能增强器功率全开,信号强度提升50%!”阿根廷测控站也同步切换至备用链路,与酒泉主站形成双链路备份。经过一系列应急处置,信号波形逐渐平稳,延迟回落至0.9秒,数据丢失率降至0.09%,均在目标范围内。
“极端场景测试通过!”技术人员汇报。张杰点了点头,对身边的马宏说道:“马司令,基础测试和极端场景测试都已达标,但跨洲通讯的信号衰减问题还需要重点关注。刚才测试中,阿根廷测控站与酒泉主站之间的信号衰减率达到了10%,虽然不影响通讯质量,但长期运行可能会导致链路稳定性下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2285年穿越现世曝阴谋阻末日请大家收藏:(m.zjsw.org)2285年穿越现世曝阴谋阻末日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