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搬到鸿兴镇,房子在第三中学南大墙前面,那是三间土质的房屋,虽然看起来简陋,但里面却充满了家的温馨。每次放学回家,远远看到那扇熟悉的木门,心中就涌起一股暖流。
房屋门前的大园子,可是我们家的宝地。足有三亩多地呢,每年父亲都会精心规划,种上各种时令蔬菜。你可以想象,那一片片绿油油、红彤彤的西红柿、黄瓜地,豆角、水萝卜也长得茂盛。那些韭菜、香菜、大葱,都是父亲一手培育的。还有那甜瓜和甜杆,每到夏天,都是我们的最爱。
这些蔬菜都是纯天然绿色的食品,没有化肥和农药的污染,全部用的是家肥,味道鲜美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园子里还有两棵杏树和三棵李子树。春天一到,满树都是娇艳的花朵,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我们姐五个总是忍不住爬到树上,尽情享受那花香。而到了夏天和秋天,树上就结满了果实。那些金黄的杏子和紫红的李子,看得我们直流口水。我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树上摘果子吃,那时候的我们真的是快乐和自在! 父亲总是笑盈盈地看着我们在园子里玩耍,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我们的爱。每当夕阳西下,我们就会围坐在父亲和母亲身边,听他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
我家房后也有个园子,比房前的小了不少,但也有一亩多地。父亲在这里种了苞米、土豆、胡萝卜,还有大白菜。这些蔬菜,父亲都会精心地侍弄,到了秋天,就会收获满满一窖的蔬菜,那个时候,我家在院子里有一个足足四米多深的十平方米左右的大菜窖,里面储存的蔬菜足够我们一家人吃上一个冬天的了。
每当秋天来临,父亲就会开始准备过冬的柴火。我们会上山去挖树根,也会在平时闲暇的时候,去拾些牛粪回来。这些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东西,却是我们过冬的宝贝。因为在那个年代,家里贫穷,父亲一个月工资才三十六元,物质相对匮乏,取暖设备也简陋,这些柴火就成了我们过冬的必备之物。
父亲把柴火堆在园子的角落里,堆得高高的,像一座小山一样。每当冬天来临,我们就会围坐在火炉旁,烧着这些木头、牛粪取暖。虽然火炉的温度不高,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却感觉特别的温暖。 那时候的冬天特别的寒冷,有的时候一觉醒来,没有水做饭,因为家里的水缸被冻住了。房间里的温度全靠烧炉子来维持,晚上睡觉也就基本上停了。
取暖材料就是上山挖的树根、平时闲暇时间去拾的牛粪,以及偶尔从铁道边上拾来的煤块。我们姐弟几个,每天都会轮流去烧炉子,以确保家里的温暖。 除了烧炉子取暖,我们还会在炕上铺上厚厚的苇席和炕被,让炕变得暖和起来。冬天的时候,我们坐在炕上,身上暖洋洋的,感觉特别的舒服。有时候,我们还会在炕上玩些小游戏,或者听父母给我们讲故事。例如父亲常讲他两次去北京的故事,妈妈常讲她当民兵连长时候的故事。
家里的房间设计得挺简单,东西两屋,各自靠着一面墙砌了大炕。冬天的时候,炕烧得热乎乎的,整个屋子都暖洋洋的。我们姐弟几个坐在炕上,围着火炉,一边烤火一边闲聊。有时候,父亲还会从炉子里掏出几个烤得香喷喷的红薯,分给我们吃。那红薯皮焦里嫩,咬一口下去,甜滋滋的,热乎乎的,好吃得让人直咂嘴。
夏天的时候,天气热了,我们就把炕席铺到地上,躺在上面乘凉。那时候,屋里的温度比外面低多了,躺在炕席上,凉飕飕的,舒服极了。我们姐弟几个就会在地上打滚、翻跟头,玩得不亦乐乎,特别是家里养了两条看你家狗,狗下崽的时候,我们就把狗崽抱到屋里,和我们一起玩耍。
那时候的我们,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但我们有父母的陪伴,有兄弟姐妹的欢声笑语。每天放学后,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围在父母身边,听他们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有时候,我们还会跟着父母一起干活,帮忙喂鸡、喂鸭、割草、种地。虽然那时候的生活条件不好,但我们却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每当夜幕降临,父亲就会点亮那盏昏黄的灯,我们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灯下,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母亲在纳鞋底,父亲在修理农具,我们姐弟几个则在写作业或者看书。那时候的我们,虽然生活贫困,但却拥有着最珍贵的财富——家人的陪伴和爱。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我慵懒地揉揉睡眼,耳边就传来了父亲熟悉的脚步声。那是他每天早上去园子里摘菜的声音,轻快而有节奏,仿佛是在跟大地打招呼。 我穿上衣服,走出房门,就看到父亲已经提着满满一篮子的新鲜蔬菜回来了。
那些蔬菜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显得格外诱人。父亲笑着说:“今天的蔬菜长得真好,可以做个丰盛的早餐了。” 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碌着,锅碗瓢盆的声音交织成一首美妙的交响曲。不一会儿,一股饭菜的香味就弥漫在整个屋子里,让人垂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跑到餐桌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享受这美好的早餐时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飞龙过海请大家收藏:(m.zjsw.org)飞龙过海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